27.风流宛在梁羽生(3)
1978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广州,梁羽生率香港作家代表团赴穗拜访。作为代表团秘书长的梁羽生,竟然穿着一件破西装与一双裂了口的皮鞋就登上了巴士。同行的朋友连忙叫停汽车,要求梁羽生换一套衣服再下来——“您就穿这身衣服去见邓公吗?”梁羽生仿佛恍然大悟一样,赶紧上楼把自己多年未穿的新西装换上。
这个故事传诵很久,广为文坛所知,屈指一算,已经卅载有余。照此说来,梁羽生仿佛颇有第欧根尼的哲学家态度。事情是否为真,尚不可考,但可以充分说明一点,那就是梁羽生是一个活得自在的人,他的这份自在,来自于他坦诚的风流态度与真诚的文化品格。
三
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梁羽生是一位客居海外的武侠小说家。即便这些“80后”“90后”的孩子早已没有了武侠梦,至少出国梦还是有的。梁羽生这个名字,在他们的脑海里已经成为一个较为遥远的异邦符号。
于梁羽生而言,风流事小,爱国事大。这才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追求。
“祖国是我的母亲,当然我是爱她的……少年时代,为了理想新中国的出现,我们愿意为她死,现在,她已经出现了,我希望她一天好过一天……”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梁羽生写给内地朋友的信,梁羽生的爱国,不只体现在纸上,更是身体力行,亲力为之。
1984年年底,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年逾花甲的梁羽生作为特邀嘉宾欣然前往,与巴金、曹禺等文学泰斗们齐聚一堂,武侠小说大师和纯文学大师头一次坐到了一起。梁羽生成为内地作家们关注的焦点,并且在大会上顺利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专业作家之一。
“江湖三十载,归来游子认门庭。”这是梁羽生加入作协并参加作协代表大会之后的抒情诗句。官方、内地对武侠小说的认同,让梁羽生非常欣慰。曾经不入流,甚至一开始还被鄙夷的武侠小说,而今成为一门重要的文学类别。更令梁羽生没想到的是,很多内地知名学者、作家都是他的读者,大家纷纷邀请梁羽生到自己家中做客,并对他的作品大加赞赏。
会后,梁羽生不禁欣慰地笑叹:“武侠小说终于进入了集中全国著名作家的会堂,(这会堂)足够分量称为‘大雅之堂’了。”
梁羽生的风格,是一种独有的知识分子品格。无疑,他给当下这个时代提供了一个够分量的范本——作为当代武侠小说大师的梁羽生,有足够的资本像某些港台作家那样自负,去藐视一切被称为规则、体制的东西,但是他没有。无怪乎他去世以后,香港作家董桥赞叹:“生公(对梁羽生的尊称)学贯中西,名扬四海,却终生谦虚勤勉,殊为难得。”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