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尽仗义,儒家多风流。风流不是下流,亦不是不羁,而是传统知识分子率性自然、坦荡仁厚的处世态度,而这又与侠客的仗义有着相通之处。梁羽生本是书生,早年就读于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学习国际经济,后师从著名清史学家简又文,是正宗的历史学科班出身。梁羽生自幼秉承家学,从不读武侠香艳之类的小说作品,直至认识罗孚之后,梁羽生的人生轨迹才有了质的转变。
1949年,原名陈文统的梁羽生考入香港《大公报》,时任副总编辑罗孚一眼相中了这个学历史出身、文笔俊逸的青年。仅仅三年多的时间里,梁羽生就从一般记者进入《大公报》核心领导层,任社评委员会委员。这样的越级提拔,是与罗孚的慧眼识珠分不开的。
真正改变梁羽生前途的一件事情是在1954年,两位武林高手相约澳门比武打擂,一时间成为本港最热话题。刚刚升职的梁羽生被派到擂台赛现场负责做新闻专题。没想到,报纸一出,竟遭民众抢购一空。有着商业眼光的罗孚猛然明白如何才能将刚迁港不久、步履维艰的《大公报》及其子报《新晚报》领出困境——只有靠报章上精彩的内容,才能招徕读者、拓宽销路。“武侠小说”遂成为罗孚脑子里重复出现的一个字眼。
梁羽生被提拔重用之后,对罗孚久有报恩之心,却不知该如何去报。面对罗孚的邀请,梁羽生有些犯难:一方面,书香门第、师出名门的梁羽生最大的志向是做一个学者型编辑,而写武侠小说对于他来说是非常不齿的,而且梁羽生本人既没看过武侠小说,也从未写过小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事儿如何能做?另一方面,罗孚是他事业上的导师,在报社需要他的时候,若是撒手不管,这又岂是知识分子所为?于是梁羽生只好半推半就——写可以,前提是用一个笔名,不能用“陈文统”这个原名。
没想到的是,半个世纪过去了,“陈文统”早已被人忘记,而“梁羽生”却名噪文坛,蜚声宇内。
“你就不怕《新晚报》被降低报格?”真到写的时候,梁羽生还心存顾虑。说“降低报格”,无非是找个理由,实际上乃是怕降低自己的“文格”。没想到罗孚却一语将梁羽生推向了武侠小说家的宝座:“我对你有信心,相信你写的武侠小说不会降低我们的报格!”
做事一向谨慎的罗孚仍担心梁羽生反悔,于是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就印出了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预告,引发读者极大兴趣。年轻的梁羽生对罗孚心存感激,对培养自己的《大公报》亦有着深厚感情,于是调动自己的文学素养与历史底子,终于写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