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沧海欲成尘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石瓮寺灯魅
    石瓮寺灯魅

    唐代有个叫杨祯的书生,家住长安渭水桥畔。当时那里客商云集,人声喧杂,好比今天的火车站、汽车站一样,想静下心来读书,非常困难。虽然据说开国伟人曾有去城门口一坐,捧书而读,目不旁视的传奇故事,但杨祯显然功力不济,学不来的。所以他去了长安西北处的昭应县,寄宿在石瓮寺的文殊院里。这里僻处骊山脚下,环境非常安静,风景十分幽美,是个清心读书的好地方。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夜读诗书之时,就缺一个添香红袖了。倒真是想什么来什么,这一天晚上,一个红衣女子就飘然而至,她“容色姝丽,姿华动人”,杨祯所见过的女子,和她一比,都是望尘莫及。

    只见这个女子来到帘外,轻声唱道:

    石瓮寺灯魅诗

    凉风暮起骊山空,长生殿锁霜叶红。

    朝来试入华清宫,分明忆得开元中。

    却说骊山的华清宫,因唐玄宗和杨贵妃耽于此地,沉溺玩乐,才酿成了安史之乱。此后,唐代皇室均视此为不祥此地,少有问津,其宫室也荒废许久,这个女子歌中追忆盛唐的情景,情调透着凄楚感伤之意。

    听到这清亮而幽冷的歌声,杨祯不禁启帘询问她是什么人,为什么歌声如此哀惋?

    那女子不答,接着唱道:

    金殿不胜秋,月斜石楼冷。谁是相顾人,褰帷吊孤影。

    这女子诗中的意思是:金殿里的秋色是那样的凄清,让人难以忍受,月斜更深时,那冰凉的石楼显得是那样的冷寂。有谁能来看我一眼呢?掀起帘幕慰问我这孤单的身影。

    面对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又是这样的楚楚可怜,年方少艾的杨祯哪有不动情的道理?于是他将这个女子拜迎入室。坐定之后,女子娇声询问杨祯的姓名,杨祯如实相告。那女子一听,就把杨祯的七大姑八大姨,凡是游历过石瓮寺的亲戚,都提了一遍,仿佛都是她的熟人。

    也许是这女子特别想和杨祯套近乎,一不小心,把杨祯的祖父母年轻时的形貌也都讲了一遍,这些连杨祯都不知道。于是他怀疑起来:这女子年纪轻轻,如何能知道这么多,还能看到我爷爷、奶奶年轻时的样子?他越想越怕,不禁颤抖起来,说:“你不会是个鬼吧?”

    这个女子咯咯一笑,给杨祯大讲“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她说:“我听说人死之后,魂魄就散于天地间,消失无形了,哪来的什么鬼呢?”杨祯略略安心,又问:“那你恐怕是个狐狸精吧?”这女子“呸”了一声说:“狐狸媚人,是给人灾祸的,我们家族功德卓著,于天下百姓恩泽甚厚,小女子我虽然算不上特别贤淑,但也不会下作到干那种媚祸于人的事。”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