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村半夜闻吼声,何人按剑灯荧荧(3)
嵇康义不容辞,保明此事。司马昭却不听吕安之辩,将其流放。
而嵇康愤而写下《与吕巽绝交书》。信中回忆了他们的相识以及当初如何顾及他们的兄弟之情顶天下之不义保全他们,然则“结局如此,我对不起他,而这又是因你对不起我。我不能救他,已无话可说,而事已至此,我也没有心思再和你交朋友了,从此别矣,临书恨恨。”
此中见到,连那兄弟之情竟是污浊的泥,而在这人世的污浊里,却愈见此每一相思,千里命驾的友情清洁如白莲。
而此时吕安在流放途中写给嵇康的书信也被截获。司马昭以两封信中有不满之词为由,将吕安收拘,同时逮捕了嵇康。
然后钟会遂借此机会落井下石,力劝司马昭杀了嵇康:“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宜除之,以淳风俗。”
所以,这个说自己“翩翩凤翮,逢此网罗”的嵇康必死,不能婉转。
嵇康做人如剑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然而,他做事却如花,只要开就是美的。
临刑之前,他只是索琴求弹一曲《广陵散》,弹毕而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临死的嵇康,亦只是在担心,没有人再可以像他这样弹《广陵散》了。
而此时三千学子聚集刑场为嵇康请愿,那场面竟是悲壮。
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文人以共同的行为艺术在一刹那间所作的一次最大的绽放,这百花齐放间,嵇康慨然如神,提琴风雷动,垂衣日月明,他的琴声蹑花而上,终究以绝美的一次绽放,完成了《广陵散》最美的终结。
嵇康死了,文人们在强权之下,如履薄冰,那份小心和清醒,连那老年的杜甫醉而坠马,诸友携酒相看时也要叹:“何必走马来为问,君不见嵇康养生遭杀戮。”
嵇康以一曲《广陵散》的终结,让文人时时惊醒,这份即使烂醉如泥轰倒之时也当倒于荆棘之上的清醒,如明月照耀着中国整个诗词的江山。
此身未有栖归处,天下人间一片云——于世间不能清醒,于诗里当清明如皓月长空。
琴曲《广陵散》的最后一刻,那剑飙回剑鞘,所有花光突然收起,世间沉暗,留下烟花绽后的寂寞。
写完此文的结尾处,对于嵇康、对于聂政、对于《广陵散》,想有一篇文章献给他们,似乎是一个叫婴我生的作者写的,当时为遇见如此磅礴的文字而大惊。觉得此时,唯有举着这样的文字才能完成这场祭奠的献礼:
那年的阳光已化作次年的谷雨,向大地献上温顺的贡品,祈求一个五谷丰盈的偏仓。
那年的人事已散成凡间的风尘,而你的门扉依旧年年年轻,哪怕一日天荒地老,也教得一付永不朽坏的青春,给生灭大化。
传说太多,也太粗糙。
说你困于命运的挣扎,纠缠不解而自戕;
说你披发行吟辗转两世,只求道义分明;
说你历经炼火千锤百煅,才捧出一颗朝霞般绚丽的初心……
……
在山涧,在水滨,在旷野,在荒滩,在时与空的阡陌交错里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