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速行动,翻山越海片刻不停——
不过恭身静候,也是对他的侍奉。
作者简介
弥尔顿1608年12月9日生于伦敦,1674年11月8日卒于同地,英国诗人,散文家,政论家。父亲是一位富有文学和音乐教养的公证人。弥尔顿十岁就能做诗。十五岁时他意译了《旧约?诗篇》第一一四和一三六两篇。这是他留传下来的最早的诗行。弥尔顿先后在圣保罗学校和剑桥大学耶稣学院受教育,他二十一岁写出《圣诞晨歌》这样的名篇。二十三岁时,他又写出《欢乐的人》和《沉思的人》这样的成功之作。
1629年获剑桥大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因目睹当时国教日趋反动,他放弃了当教会牧师的念头,接着随他父亲潜居于哈默斯密和霍顿,埋头读书,弥补剑桥大学所没有学的东西,广泛阅读,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先后达六年之久,使他成为最博学的英国诗人。1638年,他去意大利游学,拜会了当地的文人志士,其中有被天主教会囚禁的伽利略。1639年回国,1641年,弥尔顿站在革命的清教徒一边,开始参加宗教论战,反对封建王朝的支柱国教。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5本有关宗教自由的小册子,1644年又为争取言论自由而写了《论出版自由》。用拉丁文写《反对教会管理中的主教统治》、《离婚之道及其条规》等对封建制度富有挑战性的宣传品及政治论文。1649年担任克伦威尔革命政府国务院拉丁文秘书,撰写政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为英国人民声辩》等。1660年王政复辟前,还发表过《建立共和的简易办法》。因积劳成疾,于1652年双目失明。王政复辟后,一度被捕入狱。
弥尔顿的创作可分两个时期:前期以短诗为主,代表作为诗集《快乐的人》、《幽思的人》等;这些诗清纯质朴、严谨优美,表达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对人类崇高美好情操的赞颂。后期创作发表了3部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它们都取《圣经》中的故事。3部长诗都采用富有独创性节奏的无韵体,寄意崇高、气势恢宏、人物生动、哲理深刻、形式精美,使弥尔顿成为继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最伟大的诗人。
作品赏析
这是诗人的一首有名的十四行诗,据推测写于1652年,即诗人完全失明的那一年,以前的诗人多用十四行诗描写爱情,但到后期诗人扩大了这种诗的描写范围,用以抒写个人的感受、友情及政治。华兹华斯称颂诗人的十四行诗“是战斗的号角,他从中吹出生机蓬勃的曲调”。
这首诗分为两部分,前八行写诗人在失明以后感到内心的沮丧,于是对上帝提出责问“难道上帝令人工作/却又不给人光明?”诗人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上帝却让他失去光明,诗人痛苦的责问上帝:“你让我工作却又为何让我失去光明。”但诗人并没有在痛苦中迷失自己,在第八行的中间,诗人说“‘忍耐’让我止住怨声”,诗人表示应该“忍耐”的等待,接受上帝的裁判,在这一节里反映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斗争,同时,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到诗人崇高的人类责任感和内心的激愤。
诗的后半部分是以“忍耐”为中心的,诗人劝阻自己不咬怨上帝,因为上帝并不要求人做出超出其能力之外的奉献,只要能各尽其职,尽力而为就无可指责了,这是诗人料以的方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位性格顽强的人,又能给自己疗伤的人,诗人接受了失明这一事实,竭力通过忍耐来克服自己的悲伤,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这首诗是诗人情绪的真实写照,调子是低沉的,但行文极生动、灵活。诗人将自己失明后内心的矛盾、痛苦的微妙感觉描写得细腻入微,另外诗人将“忍耐”人格化,让这一抽象概念有形有声,并借“忍耐”之口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这种多变的手法使全诗更为引人入胜,感人至深。在写法上诗人采用长句、倒装句、典故、隐喻、双关语等多种艺术手法,使诗歌形成一种庄严苍劲的风格。
推荐篇章
《我仿佛看见》、《夏娃的爱情》、《梦之妻》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