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读的60首诗歌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金黄的稻束(2/2)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作者简介

    郑敏 (1920- ),福建闽候人,中国现代女诗人,九叶诗派重要诗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1942年开始发表诗作,1943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国留学,1952年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金黄的稻束》是郑敏早期的作品。郑敏从四十年代初期在西南联大哲学系读书时开始写诗,她“受浪漫主义诗歌及歌德、里尔克影响,倾向于写抒情哲理诗”“郑敏早期诗作以感性见长,——乍一看去她好像在刻画事物,实际上这里所写的,诗的文字在这里所指向的,是她的感觉,是很主观的东西,因而也就是她自己才有的。

    诗人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英国文学研究,1960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外文系教授,讲授英国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主要作品有诗集《诗集1942--1947》、《寻觅集》、《九叶集》(与袁可嘉等合著),文论《英美诗歌戏剧研究》、译作《美国当代诗选》等。

    作品赏析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努力。这首诗以独特新颖的意象来展现一种沉思的深邃的意念,以创造性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来表现“无数个疲劳的母亲”,进而升华成一种人类精神的颂歌,一切劳动的收获均来源于“伟大的疲倦”。于平凡的景物中,凝铸了诗人神圣的感情,谱写了一曲无私奉献者的颂歌。

    诗一开始写“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它 “站在”收割后的田野上(这为后来“雕像”的出现做了铺垫)。当大地空旷,“金黄的稻束”站在秋后的田野上,它比一切更动人,更能调动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感受和沉思。由此,诗人看到的不是“丰收”后的喜悦,而是“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而这是赋予生命的母亲、默默肩负着生命的艰辛和希望的母亲。这让“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诗人以动情的笔触赋予这种疲劳以美丽的性质。接下来诗人对田野里的“金黄的稻束”作了烘托描写“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是/围着我们的心边”,正是在这万物围来,大地无比宁静、饱满、透明的境界里,诗人的目光再次投向黄昏田野上那站着的金黄的稻束:“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无论是英雄的雕像、伟人的雕像,在此刻,都没有这样一种“雕像”更宁静沉默,更有力量。在光秃秃的收获过的田野上,那金黄的稻束“是永恒而孤单的灵魂”,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她们站在历史的长河里,都“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这永远启示着人们的劳动价值和意义。至此,那肩负着伟大的疲倦和辛劳的母亲的形象,在一片收割后的田野的映衬下,超越了历史的进程而具有了永恒的意义了。

    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这首诗的语言,它们不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质感和深长的意味。诗的最后一句“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一种“抽象的思”和“具体的形”在此完美地合为一体。

    推荐篇章

    《永久的爱》、《每当我走过这条小径》、《雕刻者之歌》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