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读的60首诗歌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采莲曲(2/2)

    两岸呀榴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

    采蓬,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

    风生,

    风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

    衣香,

    消溶入一片苍茫。

    时静,

    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作者简介

    朱湘,字子沅,现代著名诗人。1904年生于湖南省沅陵县,故以湘为名。1933年12月5日在由上海开往南京的客轮上投江自杀,投江时带了一本《德国诗选》和心爱的诗集《草莽》。朱湘是现代诗坛上一划而过的流星,但绝对是耀眼的,恰如柳无忌所说的“他的名字并不是写在水上的”。

    1919年考取清华学校,并参加梁实秋、闻一多组织的清华文学社。1922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在《小说月报》第一次发表5首新诗。

    192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夏天》。1926年自办刊物《新文》,只刊载自己创作的诗文及翻译的诗歌,自己发行。因经济桔据,只发行了两期。1937年第毒诗集《草莽》出版。1927年9月至1929年9月,留学美国。朱湘是“新月派中最讲究形式美的人,强调音韵格律与‘文学的典则’,诗作有鲜明的音乐感,同时又刻意营造一种古典美。”同时朱湘“对音乐美的追求在现代诗歌中堪称独步” 。从诗论上看,朱湘是当时“新诗形式运动”的一员健将。由于他有着深厚的“西方外来他者”的话语背景,发现了西洋诗有着“最美的古典”,也有着“音韵与格律”,加之“传统他者”的内蕴积淀,朱湘确立了自己的诗艺目标——“那个目标,是新的诗律,形式与音韵的重建” ,即追求自由的有格律的新诗。所以,后人称朱湘为“中国的济慈”、“纯粹的诗人”、“完全的诗人”和“诗人的诗人”,大致是对“精美朱湘”的经典诠释吧。

    最具特色的作品如《采莲曲》、《催妆曲》、《晓朝曲》、《摇篮歌》、《昭君出塞》、《婚歌》等都写得美丽轻盈。《石门集》和《永言集》诗风虽转为沉郁苍劲,幽愤凄苦,这些都体现了诗人朱湘对现代新诗的精美建构。所以,在现代新诗从破坏到重建并向诗艺诗味诗美的境界前行,在现代新诗从自由诗向格律诗转型的道路上,“精美朱湘”是一座不可忽视的山峰。

    作品赏析

    五四运动时期,成长着一位满是才情的诗人,那就是“中国的济慈”(鲁迅语)───朱湘。尽管他的名字对当代的年轻人来说,已经很遥远甚至很陌生了,但他的诗却一直留在人们心中。诗人在人生的一面是乖僻的,暴躁而不堪重负,但在诗的一面却是坦然的,显得出奇的柔顺,出奇的宁静。

    仅从他的姓名里,也能觉察出诗人与水的几分亲近。而在他的诗行里,更是无处不流露出对水的钟情。 “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这样俯拾皆是的清新诗句。《采莲曲》或许是上苍对朱湘特殊的赏赐,诗句既给人以轻快的感觉,又透出几分莫名的凝重,如:“莲蓬呀子多/两岸呀榴树婆娑/喜鹊呀喧噪/榴花呀落上新罗/溪中/采蓬/耳鬓边晕着微红/风定/风生/风荡漾着歌声”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延绵了许多年,江南盛夏,菡萏如火,少年女子荡舟采莲,边劳作,边嬉戏,欢异常。

    《采莲曲》宛若梦幻的意境,似一幅东方古典的写真“小船呀轻漂/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在杨柳飘飞、荷叶覆盖的荷塘,荷花如少女般在风里、在翠绿的湖面上开放,在日落的斜辉里,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一船少女载着满船的歌声驶来。艳而静的诗歌语调,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爱,对淳朴劳动人民的爱,也显现了诗人对往事的追踪和留恋。诗歌意象清丽,风情浓郁 ,属于诗人同时也有太多的寄托“左行,右撑”、“拍紧,拍轻”、“波沉,波升”这样轻盈的节拍,轻快的调子,有着中国传统诗歌的特点。

    此外,《采莲曲》采用了一种变化的“词曲式的歌律”,诗行显的参差不齐,但错落有致,诗人以流动变幻的音韵,很能显示出诗歌张弛有度的节奏感。

    推荐篇章

    《雨景》、《答梦》、《夜歌》《雨巷》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