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读的50本书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一生要读的50本书 第四章(4)(2/2)
    据传说,施耐庵是个贫苦的弄船人的儿子,童年时期随父到苏州,13岁入苏州附近的浒墅关读书,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到当时的京城大都(今北京)会试,结果落第。因国子监司业刘本善的推荐,到山东郓城县任训导,得以遍搜梁山泊宋江英雄遗事,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元至顺年间,施耐庵中进士,后曾官钱塘二载,由于与当事权贵不合,愤然悬印辞官而去,隐居著《水浒》以自遣。

    施耐庵生前没有能出版发行这部小说。但在他写作过程中,小说的稿本就陆续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了。《水浒传》的印刷本是在他死后180年才出版的。其时,兴化有个进士宗臣,被朝廷派到福建任“提学参议”,负责训练壮丁,抗御倭寇。这时,罗贯中的后人便以“乡谊”之名去见宗臣,请以家藏小说、经罗贯中修改过的《水浒传》付梓,让军民暇时看看,以激励士气。得到宗臣的许可后,才在福建坊间刻印出版。600年来,《水浒传》不但风行海内,而且流传世界。

    施耐庵陵园在今兴化市新垛乡施家桥村,仿施氏故居(施氏宗祠)改建的施耐庵纪念馆在今天大丰市白驹镇花家垛上。这正应验《水浒传》120回中所说的:“楚人怜其忠义,葬在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内,建立祠堂,四时享祭。”

    内容提要

    《水浒传》是一部长篇英雄传奇,讲述北宋宣和年间以宋江为首的108人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小说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水浒传》作者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济扶困的义士,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终于葬送了起义事业。小说通过宋江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总结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

    作品影响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人物的塑造上,常常寥寥几笔,人物形像便跃然纸上。同时,它还以完整而富于变化的故事情节和简洁而明快的语言而引人入胜。它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说唐》、《杨家将》、《隋唐演义》中,可以明显看出它的影子。

    《水浒传》人物众多,头绪繁杂,意蕴丰富,同时又有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对于它的解读,在许多方面可以采用两分法的方式进行。一是时间上的前后对比。二是梁山英雄加入起义队伍过程的殊途同归。三是水浒英雄价值观的忠义交织。四是英雄悲剧和国家悲剧的两线并存。五是现实性和虚幻性的二元互补。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