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的《西厢记》的故事,直接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莺莺传》写唐代贞元年间书生张生与少女崔莺莺从恋爱、结合到离异的悲剧故事。作者元稹可能受到《游仙窟》的影响,抱着欣赏文人风流韵事的态度,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加以肯定。但崔莺莺的悲剧形象和悲剧命运赢得了人们的同情,一些文人诗作中不时提到“莺莺”和“待月西厢”的故事。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十分流行。秦观、毛滂的《调笑令》以一诗一词咏唱这个爱情故事,使它成为歌舞曲词。
金代的董解元曾将这个故事改编为长篇《西厢记诸宫调》。共14宫调,193套组曲,它在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上都与《莺莺传》有根本的差异,结局是张生和莺莺最终团圆。《莺莺传》中矛盾的双方是张生和莺莺,导致莺莺悲剧命运的因素,是张生的薄情。而《西厢记诸宫调》中的基本矛盾是争取婚姻自主的崔、张和以崔母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这就使作品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张生从一个思想感情上存在矛盾的负心汉,变成一个用情专一、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多情种。而莺莺的形象则显现出鲜明的反抗性。《西厢记诸宫调》删去了莺莺所说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一类话,并写她和张生一同投奔了白马将军。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思想内容上更趋深刻,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内容提要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王实甫撰。故事发生在唐代,张生人京赶考,路过河中府,想顺便探望一下小时的同学、现在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的白马将军杜确。听说普救寺是当地的名胜古刹,闲中便往一游。游玩之时,蓦然间遇到一位绝色佳人,惹得他“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原来这位佳人乃是崔相国府的小姐莺莺,身边陪着的是丫环红娘。此刻她正与母亲崔老夫人护送其父棺柩至博陵安葬,为乱兵所阻,只得在普救寺的西厢暂住,并写信入京,叫侄儿郑恒前来迎接。
为了能够接近莺莺,张生也在普救寺住下。不久,忽然发生了河桥兵变。贼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强索莺莺做压寨夫人。出于无奈,老夫人声称:“但有退得贼兵的,将小姐与他为妻。”此时张生应声而出,修书一封,着人送给镇守蒲关的白马将军杜确,请他派兵解围。杜确接信,立即率兵,打败了孙飞虎,解救了崔氏一家和全寺僧俗。
贼兵一退,张生等待着好事的到来。莺莺满心喜欢。却想不到老夫人反悔,让莺莺与张生以兄妹相称。一听说兄妹相称,莺莺芳心欲碎,张生愤然告辞。相思入骨,张生染病卧床。莺莺派红娘前去探望,带回张生情书一封“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分明是约他夜间跳墙相会。红娘此时方知莺莺简帖的内容,但愿意成全他们。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