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逻辑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蜗居的逻辑(1)
    蜗居的逻辑(1)

    紧随2008年,2009年也成为了中国的多事之年,来自民间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被”、“钓鱼”、“偷菜”、“打黑”、“不差钱”等新词诞生。中国似乎成为造语大国,而这背后依存的是错综复杂的国情。

    我是平时不看电视剧和电影的无聊男人,但从了解中国国情的角度出发,观看了饱受争议的电视剧《蜗居》。此剧被那么多百姓关注,又被观众清一色描述成“好看,真实”,本来不打算看的我,后来也禁不住诱惑看完了。观看后还是蛮新鲜的,与在我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颇有相似点。郭家师妹——海萍和海藻也好,苏淳也好,小贝也好,宋思明也好,都在大城市里忙着赚钱、买房、养家,还不忘记遵从各种“潜规则”。《蜗居》应该排解了不少百姓的苦恼和郁闷,使得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共鸣。共鸣才是人们在大城市里谋生的价值观念,更是使它保持稳定和秩序的思想武器。

    我也阅读了由北大国关学院的廉思师兄主编的《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这是“80后”团队对于“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统计分析等立体型方法进行的社会调查。有数据,也有故事;有感性,也有理性;有情感,也有思想。不愧是得到大牌人物共同推荐,引起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的研究报告。据我所知,几乎所有外国媒体都到小月河、唐家岭、土井村等“蚁域”去做过考察、采访了。

    蜗居也好,蚁族也好,同样都是人为创造出来的词语或概念,背后深刻反映的则是以“80后”为主力军,既有学历又有知识,既有目标又有未来,既有困惑又有无奈的年轻一代在大城市“混着”的实况。经过有意无意与他们的接触和交流,以及观看《蜗居》和阅读《蚁族》的感受,我重新认识到,那些奋斗着的年轻人绝不是恶化问题的原因,比如房价或失业率上涨,而是问题恶化的承受者,比如买不起房或就不了业。这些80后无非就是祖国转型及受到多种文化冲击的转折一代,是硬发展的牺牲品,责怪他们是错误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