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更让人看到康乾盛世的遗风,虽然文字上朴实,但气韵和历史感更强的佳作也不少。
岔曲也同样是用三弦伴奏。自弹自唱或者请人伴奏皆可,不过到了清代后期,好像喜欢练习三弦的人少了,请别人伴奏的情况越来越多。
旗籍子弟对这种形式几乎是进行了不遗余力地支持与推广,连王公大臣、皇帝太后都有对此乐而不疲者。岔曲比子弟书短小活泼,纯用北京话,甚至比京剧更容易流行。于是,整个清朝中后期,北京的八旗子弟几乎没人不会唱两口岔曲的;自称“子弟票友”,把去“票房”当上班一样的正事干的大有人在。
请注意,这个“票房”可不是指电影或演出卖票的地方或收得的票款,它是“票友玩乐排演之所”,票友在这里演唱交友,甚至排演外出免费演出的节目。而“票友”是唱八角鼓的人的专门称谓。资料显示,最少在晚清时期,北京八角鼓票房林立,有很多都是王公府第组织的,可见八角鼓票房这种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卡拉ok聚会”,在当时是多么的时兴和火爆。
于是,八角鼓这个词又有了一个含义更为广大的定义:一场说、唱、变、练都有的晚会演出。包括了岔曲、戏法、鼓曲、群唱以及后来的相声等很多形式。用于这个意义的时候,“八角鼓”也叫“全堂八角鼓”。据说,子弟书也曾是“全堂八角鼓”的演出形式之一,不过这种说法缺乏史料的佐证。
当时北京城里有一大批极其乐于进行这种完全免费演出的人——这种演出在他们的嘴里,叫做“走局”,在一般北京人的心中,家里办喜寿事,如果能请到一台好的“全堂八角鼓”是非常合适且有面子的。按现在的情况,等于是你在结婚的时候,找一大群爱好文艺的朋友来演出,平时西服革履,只在练歌房k歌的同事们都郑重其事地上台一显身手,而且明显水平很高。他们不但一分钱都不要,甚至连你的茶水都不喝,以示清高。
不过这种情况最多持续了一百年的时间,到晚清和民国时期,民生凋敝,而且八旗子弟失去了每月固定的钱粮,家道中落的多了起来,有的人去走局时偷偷要钱,更多的人已经失去了每天唱卡拉ok的乐趣,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生计奔波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