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人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妙玉——芳情只自遗,雅趣向谁言?(2/2)

    妙玉的心底,是一个丰富的、安宁的世界,她曾说湘云与黛玉的联诗颓败凄楚,可见她有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而在她周围,却是一个没有知已的寂寞之园。黛玉尊她敬她,未敢与她言,宝钗自品茶后倩影难现,唯一宝玉略能理解她,对她的孤傲、清高、不被世俗所容的冷僻予以点滴的支持。所以,妙玉的心底一片空寂苍凉。这一片苍凉,使她难于喜悦,也使她遭到世人的厌恶。就连一向以老好人著称的李纨都曾说:“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她。”与妙玉曾为邻十年,又有半师之缘、贫贱相交的邢岫烟,也批判她“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

    洁白无暇的美玉,红尘浊世又怎会容忍她的存在?万丈软泥中的情爱,她又怎会萌生渴望?妙玉高洁到除了自己,世人皆是浊人、世事皆是浊事。她在递给宝玉平素自己使用的绿玉斗时,也仅仅因为宝玉是一个清净人;她为宝玉生日送芳帖,也仅仅因为宝玉是个知已。妙玉署名槛外人,岂不知道一槛之隔,已是与尘缘毫无半丝情分;岂不是她在提醒宝玉:记得妙卿身份,送你芳贴,仅仅是为你祈祷、祝福?妙玉心底明白,这一槛之隔,已使她有如身在,只能凄清、空寥、落莫,寂寂的俯看红尘。

    妙玉早在七岁时便入苏州的蟠香寺修行,一修十年,后,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才投到贾府。一个年幼的小女孩儿,十年间,变成一位螓首娥眉、延颈秀项、双瞳剪水、顾盼生姿的绝色美人,是如何遭遇,使她连立足之地都被人剥夺呢?无非是被有权势的人欺压,无非是这个有权势的人垂涎她的美貌,要强占她。

    关于妙玉的结局,脂砚斋曾有批语:“他日瓜洲渡口,各示劝惩,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红颜自是指妙玉,枯骨自是指老朽不堪的一个糟老头子,或许就是那个欺压她的权贵之人。

    妙玉的师父临终前曾嘱她“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妙玉的师父精演先天神数,能算未来吉凶,命运祸福。师父的一言,有着预示未来的警意。但即是如此,妙玉仍然违背了师父的遗愿,回乡之际,途经瓜洲渡口时,与贾家离散的众人偶遇,一番感慨之后,妙玉忍着屈辱,含着厌恶,委身于一个老朽的、恶俗遭老头子(可能是忠顺王爷)。妙玉如此,无非是为了知已。她的知已便是贾宝玉。正是要救宝玉,妙玉才奋不顾身地选择了身陷泥淖,相信以妙玉的高洁,宝玉脱离了困境之后,妙玉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结束生命。如果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是影印着妙玉的“无瑕白玉遭泥陷”,那么,妙玉的结局便与黛玉有着千丝万缕的相联。或许,黛玉与妙玉本就是曹雪芹写就的一个女子,黛玉死后,妙玉的正戏才开始,而黛玉生前,妙玉的存在,只是一个影子!

    妙玉清高、孤洁,与世俗遥远,有如天宫仙姬,又如瑶台玉女,清透得如洁白无瑕的美玉,秀美得不食人间烟火。喜欢她的人会一直喜欢,不喜欢她的人,她也不会在意。本就是槛外人,那份不与世同的情怀,世人又怎会理解?而妙玉以幼龄之际入寺庙修行,她的沉重和酸楚,又有几人能够真实体会?

    当妙玉卸去了钗环,洗去了脂粉,将青丝高高的盘成妙高髻时,就已注定她不管如何怜爱一朵盛放的鲜花,都不能将它插于发间;就已注定她终日只能袭一身沉闷的缁衣,手持指尘、敲打木鱼;就已注定她终日只能在无奈和被迫中与红尘远离,远离那些管弦笙歌,远离那些喧嚣燕舞,远离那些懵懂的情爱,远离那些人间的春色……

    妙玉的心,在萌动时即被压抑,在开放时又遇到秋风,不得不飘落枝头,不得不陷入泥渠,谁说她不薄命呢!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