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相送
有一个被称为“靖藏本”的古本《红楼梦》,它在上世纪中叶一度浮出水面,却又神秘地消失。有阅读过这个古本的人士,抄录下其中若干独有的批语,寄送给当年的红学家们。因此这些“靖藏本”的批语也就传播开来。
我对这些资料也是很重视的,纳入到自己探佚的参考范畴之内。
我的《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电视讲座和书籍公开后,有观众读者指出,“靖藏本”第六十七回前,有很长的批语,涉及全书结尾。可是在我的探佚心得里,却没有采纳,这是为什么?
首先,古本《红楼梦》的第六十四回、六十七回,经够止一位红学家研究考证,基本达成共识,就是这两回文字不是曹雪芹的文笔,当然也不是高鹗弄出来的,应该是跟曹雪芹比较亲近的人士揣测曹雪芹构思补缀的。第六十四回,还有人认为前半回大体是曹雪芹留下的;第六十七回,则正文全不可靠,其批语的价值也就格外可疑。在现存的其他古本里,第六十七回都没有任何批语,“靖藏本”的批语的确是独家所有。这一回回前的批语,抄录者过录下来的文字,简直无法阅读,文句错乱到不知所云的程度,这也是我不敢采纳的重要原因。
勉强点读,大体而言,是说最末一回,写到宝玉“撒手”,达到“了悟”,他出家不必削发,回到青埂峰,仍应在甄士隐的梦里,而在前面引领他回归的,是尤三姐。我的探佚,最末一回,却是有二丫头出现。
我为什么看重二丫头,认为她会在最关键的时刻起到令宝玉顿悟升华的作用?是因为在第十五回里,写到宝玉随凤姐去到一处农庄,在凤姐来说,不过是找处地方暂且“更衣”;对宝玉而言,却是来到一处与平日完全不同的环境里,产生了新鲜的生命体验。在农庄里宝玉遇到了二丫头,一个淳朴的村姑,二丫头纺线给他看,使他大开眼界。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