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救的文化苦旅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舞台艺术和音乐(4)(2/2)

    据舞蹈设计者福金的回忆,这个舞蹈的编排总共不垢分钟。过程是这样的,一天,刚成为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演员的巴甫洛娃来找福金,请他为她创作一个单人舞,她要在皇家歌剧院合唱团的艺术家所举办的音乐会上表演。那时福金正迷上了曼驼林,他在朋友的钢琴伴奏下演奏圣桑的《天鹅》。听到巴甫洛娃的请求,他不假思索地问道:“你看圣桑的《天鹅》怎么样?”她立刻意识到天鹅是她最合适的角色。“当我瞧着这瘦伶伶的巴甫洛娃,心想她好象天生就是扮演天鹅的。”于是马上动手编排,舞蹈动作很快就定型了。“那几乎是一个即兴之作。先是我在前面跳,她在后面学,然后是她跳,我在旁边摆弄她的手臂,纠正姿势的每一个细节。” “象这样一个小品竟能风靡整个世界,可称得上一次芭蕾‘革命’,它体现了旧式舞向新式舞的过渡,在这里我运用了传统的服装和古典舞技巧,因为高难度的技巧是必要的。但人终有一死,因而舞蹈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表现技巧,而应该创造出一种在生活中坚持不懈、奋力抗争的形象。《天鹅之死》,仅用四肢是无法表现其深刻做含意的,它需要整个身心,它不仅给人以视觉的享受,而且能够激励情感和丰富想象。”

    巴甫洛娃是20世纪初芭蕾舞坛的一颗巨星,她为芭蕾作出了无法估价的贡献。安娜.巴甫洛娃 1881年1月31日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农民出身的士兵,母亲给别人洗衣服,生活十分贫苦。巴甫洛娃10岁时考进圣彼得堡舞蹈学校,经过九年的艰苦训练进入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并迅速升为该团首席女演员。这时的俄国芭蕾一方面继承了19世纪彼季帕、伊万诺夫所奠定的伟大传统,另一方面以福金创作活动侮志,进入了在佳吉列夫“俄罗斯演出季”达到光辉巅峰的新的变革时期。而巴甫洛娃既牢牢扎根于古典芭蕾的沃土,又猾支持和参与了新芭蕾改革运动。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她的艺术特色和表演风格。巴甫洛娃表演过众多剧目:《天鹅悍、《睡美人》、《胡桃夹子》、《雷蒙达》、《舞姬》、《吉赛尔》、《仙女》、《埃及之夜》等。她的表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她的艺术作风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一位评论家曾这样分析她的成功秘决:“她无时不在训练,无时不在彩排。她从不因获得荣誉而停步不前。”1909年巴甫洛娃首次在巴黎的“俄罗斯演出季”中亮相便轰动了巴黎,轰动了世界。1910年她组织了自己的小型芭蕾舞团开始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在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旅行演出中,她到过中国、埃及、南非、乌拉圭、智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等44个国家,行程50万英里,演出数千场,观众不计其数,她一年要穿坏2000双足尖鞋。即使在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这也是难以想象的。

    巴甫洛娃为在全球传播、普及芭蕾艺术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嘶仅推动了芭蕾在许多国家的诞生和发展,使一些国家濒于死亡的芭蕾焕发出生机,同时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影响了许多人的命运。如英国著名舞蹈编导阿什顿就是14岁时在厄瓜多尔看到巴甫洛娃的演出,从此便立志要献身于这门崇高的艺术并成为闻名于世的芭蕾大师的。

    由狄亚基雷夫所创办的俄罗斯芭蕾舞团,1909年5月19日在巴黎举行首场公演。著名舞蹈家尼金斯基与巴甫洛娃演出了福金编导的《阿尔米达帐篷》、《伊格尔王》等舞剧。莅临的贵宾包括:音乐家圣桑、雕刻家罗丹、法国阁员及夫人们,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剧院领导人。尼金斯基与巴甫洛娃精湛的舞技和表演引起了整个巴黎艺术界的极大轰动,倾倒无数观众。

    巴甫洛娃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芭蕾舞艺术,最后因辛劳过度于1931年1月在荷兰海牙准备演出时溘然逝去。巴甫洛娃病逝后二天,噩耗传到伦敦正在演出芭蕾的剧场,乐队指挥当即宣布以演奏《天鹅之死》纪念这位不朽的舞蹈家。音乐开始,大幕拉开,一束追光在乐声中频频移动,台上空无一人,但仿佛那里有巴甫洛娃塑造的天鹅在翩翩舞动,观众的心在静穆中寻觅着这位芭蕾精灵……这场面成了芭蕾史上绝无仅有的感人事迹很多年后福金写道:“这个作品后来成了新俄舞蹈的象征,它实际证明了舞蹈不单纯是悦目的玩意,而应该是通过视觉进入到灵魂深处的艺术。”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