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救的文化苦旅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新潮与传统的碰撞——贵族自由主义(3)
    新潮与传统的碰撞——贵族自由主义(3)

    斯拉夫派与西方派的争论

    19世纪30年代,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开始形成,它是和农奴制危机不断加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农奴制危机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俄国思想界尖锐的思想斗争。在镇压了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之后,新沙皇尼古拉一世加紧了对思想界的控制和监督。为了防止自由思想的传播,政府竭力加强“精神堤岸”,实行严格的书刊检查制度,查封了一批登载过触动农奴制度和制度的文章的杂志。

    以教育大臣谢·乌瓦罗夫为首的农奴制的捍卫者,提出了所谓的“官方人民性”理论,他们说沙皇制度、农奴制度和东正教都是符合俄国“民族性”的,农奴制和制度是两种同时发展的平行的势力,他们不仅是俄国存在的基础,而且也是对抗“动乱”和“腐化”的西方的武器,是不可动摇的。他们还认为俄国的过去是惊人的,它现在更加壮丽了,至于它的未来,将超过一切,只有最富想像力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谢·谢·乌瓦罗夫伯爵提出了“东正教、制度和民族性”三位一体的公式,为沙皇政府所首肯,并作为俄国的基本政治口号贯彻于社会生活之中。

    在40年代,俄国思想界进行了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论战。虽然这种论战带有狭隘的小集团的性质,但作为当时两种重要的社会思潮的交锋,对俄国社会政治思想的发展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斯拉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斯·霍米亚科夫、基列耶夫斯基兄弟、阿克萨科夫兄弟、萨马林、科舍列夫、瓦卢耶夫等。斯拉夫派的成员主要来自中等地主、贵族知识分子和僧侣,他们维护沙皇制度,认为俄国的土地制度、东正教、制度是俄国的特性,俄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发展道路。在俄国,进行革命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他们主张召开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缙绅会议,反对立宪,反对与西方接触、向西方学习,尤其反对西欧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斯拉夫派主张发展工商业,修筑铁路,在农业生产中采用机器。斯拉夫派维护反动的泛斯拉夫主义,宣扬所有的斯拉夫人都应该统一在俄国沙皇制度的保护下。

    西方派也称西欧派,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季·尼·格拉诺夫斯基、康·德·卡维林、鲍·尼·齐切林等。这一派的成员主要是地主、贵族和大商人,一些人是有一定影响的作家、教授。西方派反对农奴制,主张走西方国家发展的道路,他们崇拜西方,赞赏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在俄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前途等问题上,西方派与斯拉夫派有重大的分歧,但是在害怕革命,尤其是害怕人民自下而上地发动革命,推翻沙皇政府的封建统治这方面,两派却是一致的。他们主张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君主立宪,议会政治。

    19世纪上半期,俄国社会发展处在重大转折时期,在反对、抨击农奴制的斗争中,一些贵族启蒙思想家们做出了猾的贡献。这些启蒙思想家以彼·雅·恰达耶夫、尼·弗·斯坦凯维奇、齐·尼·格拉诺夫斯基等人为代表。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