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1〕(2/2)
    〔7〕霍普德曼(1862—1946)德国剧作家。他的剧本《织工》(dieweber)以一八四四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题材,出版于一二年。

    〔8〕villa-romana奖金villa-romana,意大利文,意为“罗马别墅”。这项奖金的获得者可在意大利居住一年,以熟悉当地艺术宝藏并进行创作。

    〔9〕里勃克内希(kafliebknecht,1871—1919)通译卡尔·李卜克内西,德国革命家、作家。他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领导人和德国创始人之一。一九一九年一月,他领导反对社会民主党政府的起义,于同月十五日被杀害。

    〔10〕应为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三年。

    〔11〕霍普德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为德国的侵略战争辩护,希特勒执政后,又曾对纳粹主义表示妥协。但他早期的许多作品常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具有社会批判意义。下面所引他的话,是他在一九二七年六月十日写的印在珂勒惠支画册上的题词。

    〔12〕罗曼·罗兰参看本卷第415页注〔4〕。这里所引他的话,是他一九二七年七月八日写的印在珂勒惠支画册前面的题词,原文为法文。

    〔13〕亚斐那留斯(1856—1923)德国艺术批评家、诗人,曾创办《艺术》杂志。这里所引他的话,见于一九二十年出版的《凯绥·珂勒惠支画帖》。

    〔14〕《现代》参看本卷第124页注〔5〕。该刊第二卷第六期(一九三三年四月)在刊登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同时,刊出了凯绥·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第五卷第四期(一九三四年八月)刊有她的《被死所袭击的孩子》、《饿》、《战后的寡妇》、《母亲们》等四幅版画。《译文》,参看本卷第492页注〔1〕。该刊终刊号(一九三五年九月)刊有珂勒惠支的木刻《吊丧》。

    〔15〕霍善斯坦因(1882—1957)德国文艺批评家。著有《艺术与社会》、《现代的艺术中的社会的要素》等。

    〔16〕永田一修日本艺术评论家。这里所引他的话,见《无产阶级艺术论》(一九三○年出版)。

    〔17〕里培尔曼(1847—1935)德国画家,德国印象派的先驱。作品有《罐头工厂女工》、《麻纺工场》等。

    〔18〕六个青年作家遇害应为五个青年作家遇害。参看本卷第158页注〔3〕。

    〔19〕第勒现译为路易斯·迪尔,德国美术家。

    〔20〕应为一九一九年。

    〔21〕勖列济安通译西里西亚。一八四四年六月四日,西里西亚的织工反对企业主的残酷剥削,发动起义,不久即遭到镇压而失败。

    〔22〕关于《穷苦》,鲁迅一九三六年九月六日致日本鹿地亘的信中说:“请将说明之二《穷苦》条下‘父亲抱一个孩子’的‘父亲’改为‘祖母’。我看别的复制品,怎么看也像是女性。diel的说明中也说是祖母。”

    〔23〕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学者。《浮士德》是取材于民间传说的长篇诗剧,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为了探求生活的意义,借助魔鬼的力量遍尝人生悲欢的奇特经历。

    〔24〕加尔玛弱儿法国大革命时期流行的舞曲。“让我们来跳加尔玛弱儿舞罢”是这首舞曲中的一句歌词。

    〔25〕玛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德国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他最初反对教皇,揭露教会的,同情农民起义,但不久就站到统治阶级一边,和贵族、教皇等结成同盟,镇压农民起义。

    〔26〕戈谛克式又译哥特式,十一世纪时创始于法国北部的一种建筑式样,以尖顶的拱门和高耸的尖屋顶为其特色。

    〔27〕《母与子》制作于一九一○年。

    〔28〕《面包!》制作于一九二四年。

    〔29〕《德国的孩子们饿着!》制作于一九二四年。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