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8日,日本向英、美不宣而战,一天后就进入租界。日本当时声称,这次是向英美作战,对中国人是优待的,就是抗日分子也予以“宽容”。母亲的大多数朋友的看法是,日本人对鲁迅先生很尊重,你向来没做什么事,绝不会对你怎么样的。谁知未过一星期,即同月15日的清晨,母亲就被日本宪兵抓去,关了整整76天,受尽种种毒刑和凌辱。后来母亲据此写了《遭难前后》这本书,读者想已看过。我这里再补充些有关情况。
虽然朋友们说了宽慰的话,但母亲还是觉得不能不防。因此,当日本人进了租界之后,霞飞坊我们家里仍很紧张。母亲寻找书籍、杂志、信件等等文字材料,以父亲去世的1936年划线,分别归类。母亲对我说:1936年以前的,都可以往你爸爸身上推,我们是保存遗物,留作纪念,孩子长大了要看的。用这样的理由搪塞,大概没有事的,定不了什么“罪”。
因此,凡是父亲去世后的一切“危险”品,母亲都拿到厨房,由我负责烧毁。厨房间有一只盘香管炉灶,炉膛里盘旋几圈水管,连接左侧一只储水罐。这炉灶每户都有,谁家也不用,因它耗电太大,但用来焚烧期刊书籍,却颇感好使。只是,在这熊熊炉火里,一册册书扔下去,感觉烧的是一份份心血和情谊,因为我那年已经12岁,开始懂事了,知道许多书是作者、朋友亲自送来的,每本都有亲笔签名。我那时内心总想:现在看不懂,以后长大了看。况且其中有那么几本,我已略略翻过,半懂不懂地还很感兴趣。所以,烧书像是在烧自己的神经那样痛楚。正在伤感时隔壁邻居来反映了,说是屋顶烟囱向四周飘洒出片片纸灰。母亲抬头一望,弄堂上空像飞翔着无数黑色小蝴蝶,缓缓降落又随着气流再度旋升。吃惊之余,赶紧灭火停烧。幸亏霞飞坊没有日本侨民居住,要是有人去通风报信就麻烦了。但地上还堆着这么多书,该怎么消灭?若是撕碎冲掉,马桶岂不会被堵塞?末了还是烧。少量慢喂,勤出灰,随时用水冲进地沟。这“工程”也有我的小朋友来援手,好在大家对东洋鬼子都恨得牙痒痒的,谁都愿意帮忙。这样,烧了整整两天。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