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的大轰炸应该是最厉害的一次了,我要另写一篇《桂林的微雨》来说明。在那天我看见了一个城市的大火。火头七八处,从下午燃烧到深夜,也许还到第二天早晨。警报解除后,我有两个朋友,为了抢救自己的衣物,被包围在浓焰中,几乎迷了路烧死在火堆里。这一天风特别大,风把火头吹过马路。桂西路崇德书店的火便是从对面来的。那三个年轻的职员已经把书搬到了马路中间。但是风偏偏把火先吹到这批书上。
最初做了燃料的还是搬出来的书。不过另一部分书搬到了较远的地方,便没有受到损害。
就在这一天(我永不能忘记的十二月二十九日!),警报解除后将近一小时,我站在桂西路口,看见人们忽然因为一个无根的谣言疯狂地跑起来。人们说警报来了。我没有听见汽笛声。人们又说电厂被炸毁了,发不出警报。我不大相信这时会再来飞机。但是在这种情形里谁也没有停脚的余裕。我也跟着人乱跑,打算跑出城去。我们快到水东门时,前面的人让一个穿制服的军官拦住了,那个人拿着手枪站在路中间,厉声责斥那些惊呼警报张惶奔跑的人,说这时并没有警报,叫大家不要惊惶。众人才停止脚步。倘使没有这个人来拦阻一下,那天的情形恐将是不堪设想的了。后来在另一条街上当场枪决了一个造谣和趁火打劫的人。
以后还有第五次、第六次的轰炸。……关于轰炸我真可以告诉你们许多事情。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从以上简单的报告里,你们也可以了解这个城市的受难的情形,从这个城市你们会想到其他许多中国的城市。它们全在受难。不过它们咬紧牙关在受难,它们是不会屈服的。在那些城市的面貌上我看不见一点阴影。在那些地方我过的并不是悲观绝望的日子。甚至在它们的受难中我还看见中国城市的欢笑。中国的城市是炸不怕的。我将来再告诉你们桂林的欢笑。的确,我想写一本书来记录中国的城市的欢笑。
1939年1月中旬在桂林
作者简介:巴金,本名李尧棠,字芾甘。他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1927年,他年轻时留学法国,写有第一本散文集《海行杂记》,完成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
l928年12月初他回国定居上海,30年代初,巴金进入创作的。仅1931年至1933年就发表了长篇小说《激流》,这是他最成功的代表作。此外,巴金写了《雾》、《新生》、《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雨》、《砂丁》、《萌芽》等中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光明》、《电椅》、《将军》、《抹布》等短篇小说集。,1935年8 月回国出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大型的文化生活丛刊和文学丛刊。他在这里工作十四年,为自己树立了另一座丰碑。
在八年抗战中,写作抗日小说《火》;编抗日刊物《烽火》。本时期出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龙·虎·狗》、《废园外》等。长篇小说有《憩园》。胜利后写了长篇小说《第四病室》,它以巴金亲身经历为素材,从一个病室看到当时中国的情形。写抗战时期小人物命运的《寒夜》出版于1947年,这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它和《家》、《憩园》是巴金自己最喜欢的三部小说,也称得上是他创作的三座高峰。
抗战胜利后,巴金举家从重庆迁回上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革结束时,完成了40多万字的《随想录》,他称这是用真话建立的文革博物馆,也是他个人的“忏悔录”。他清洗了自己的灵魂,留下这样的“遗书”,他感到心安了。
晚年他办了几件大事。在他倡议和全力支持下,1985年成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和王仰晨(树基)合作,编辑好26卷《巴金全集》,199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齐;作为翻译家,巴金掌握了英语、法语、世界语、日语等五六种外语,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0卷《巴金译文全集》。巴金现在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世界语协会名誉会长。
摘自: 《旅途通讯》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