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角便是真正陶然亭了。从前进门处是一个小院子,西边脚下,有几间踊落不堪的屋子。现在是一齐拆除,小院子成了平地,当中又栽了十几棵树,石坡也改为泥面的。登上土坛,只见两棵二百年的槐树,石坡也改为水泥面的。登上土坛,只见两棵二百年的槐树,正是枝叶葱茏。远望四围一片苍翠,仿佛是绿色屏障,再要过了几年,这周围的树,更大更密,那园外尽管车水马龙,一概不闻不见,园中清静幽雅,就成为另一世界了。我们走进门去过厅上挂了一块匾,大书“陶然”二字。那几间庙宇,可以不必谈。西南北三面房屋,门户洞开,偏西一面有一带廊子,正好远望。房屋已经过修饰,这里有服务外卖茶,并有茶点部。坐在廊下喝茶,感到非常幽静。
近处隔湖有云绘楼,水榭下面,清池一湾,有板桥通过这个半岛。我心里暗暗称赞:“这样确是不错!”我妻就问:“有一些清代小说之类,说起饮酒陶然亭,就是这里吗?”我说:“不错,就是我们坐在这里。你看这墙上嵌了许多石碑,这就是那些士大夫们留的文墨。至于好坏一层,用现在的眼光看起来,那总是好的很少吧。”
坐了一会,我们出了陶然亭,又跨过了板桥,这就上了去绘楼。这楼有三层,雕梁画栋,非常华丽。往西一拐,露出了两层游廊,游廊尽处,又是一层,题曰清音阁。阁后有石梯,可以登楼。这楼在远处觉得十分富丽雄壮,及向近处看,又曲折纤巧。打听别人,才知道原来是从中南海移建过来的。它和陶然亭隔湖相对,增加不少景色。
公园南面便是旧城脚下,现已打通了一个豁口。沿湖岸东走,处处都是绿荫,水色空蒙,回头望望,湖中倒影非常好看。又走了半里路,面前忽然开朗,有一个水泥面的月形舞场,四周柱灯林立。摆池足可以容纳得下二三百人。当夕阳西下,各人完了工,邀集二三友好,或者泛舟湖面,或者就在这里跳舞,是多好的娱乐啊!对着太平街另外一门,杨柳分外多,一面青山带绿,一面是清水澄明,阵阵轻风,扑人眉发。晚来更是清静。再取道西进,路北有小山一叠,有石级可上,山上还有一亭小巧玲珑。附近草坪又厚又软。这里的草,是河南来的,出得早,萎枯得晚,加之经营得好,就成了碧油油的一片绿毯了。
回头,我们又向西慢慢地徐行。过了儿童体育场,和清代时候盖的抱冰堂,就到了三个小山合抱的所在,这三个小山,把园内西南角掩藏了一些。如果没有这山,就直截了当地看到城墙这么一段,就没有这样妙了。
园内几个池塘,共有二百八十亩大,1952年开工,就只挖了一百七十天就完工了,挖出的土就堆成七个小山,高低参差,增加了立体的美感。
这一趟游陶然亭公园,绕着这几座山共走了约五里路,临行还有一点留恋。为个面目一机关报的陶然亭,引起我不少深思。要照从前的秽土成堆,那过了两三年就湮没了。有些知道陶然亭的人,恐怕只有在书上找它陈迹了吧?现在逛陶然亭真是其乐陶陶了。
作者简介:张恨水(1895-1967)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省潜山县黄土岭村,生于江西上饶广信。少年时代酷爱文学。十六岁时,由江西迁回祖籍自学;后又到苏州入孙中山先生主办的蒙藏垦殖专门学校就读。1916年就任安徽芜湖《皖江日报》编辑,开始写作生涯。两年后来到北平,先任《益世报》编辑,后任《世界日报》记者兼副刊编辑。此后,便以主要精力从事小说创作。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共写成一百二十余部长篇小说,连载在多种报刊上。比较重要的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银汉双星》、《啼笑因缘》、《夜深沉》、《落霞孤雾》、《满江红》、《热血之花》、《风雪之夜》、《石头城外》、《大江东去》、《巷战之夜》、《蜀道难》、《八十一梦》、《纸醉金迷》、《五子登科》、《魍魉世界》等。还写过古典小说研究论集《水浒人物论赞》。解放后,加入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当选为理事,被聘为文化部顾问及中央文史馆馆员。这一时期,除修改旧作外,还改写历史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磨镜记》、《孔雀东南飞》、《陈三五娘》等,同时为海外报刊撰写小说、杂文、游记等。
摘自: 选自《北京日报》1956年8月20日、21日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