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家写景400篇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千山笔记》马力
    千山笔记

    马力

    千山一片绿,可啜可饮,谓之品绿。诸峰纷纷做云浪之舞,似识我邀我。人入风景,犹鱼之在水。鱼失水则死,人失风景,尽无世间颜色矣。

    对绿的形容很多,在千山,却独摹莲花。在谣谚:“千山好,华夏一盆莲”。景与词对照,能够揣摩出这片群山同佛教的因缘。换个说法,千峰若翠盖佳人舞袖,巧笑相迎。杨万里:“青笔尖欲试,绿笺皱还折。”我仿佛一步迈入山水会心处,且援笔代红粉立言。

    在山间走,翠色扑人面,没有怎样粗声喘息。这得益于松杉醉眼,也得益于峰峦的柔缓。先上绣莲台。这是一处新景,未见诸图册。但从名称上可以推知它的纤秀苍润甚至不妨想像它的袅娜仪容。石径朝浓翠深处旋折,轻风中,疏枝淡影蝶舞于途,使游人心也翩(足迁)。山上多树,尤以松为首。侧柏、冷杉、栎树为朋。栎树容易勾起我的感情。在我生活过的兴凯湖畔,少松而多栎,秋天,枝上坠满粟色的果实。旧时代,穷苦人将之碾磨后当粮吃,称“橡子面”,咽下后,胀肚。

    花也一派艳丽:芍药、丁香、映山红。顺治年间进士郝雪海“人卧千山花气里”,七字足显风神。

    松石之上,题镌多缠绵,仿佛在刻意附会爱情主题。如“情侣松”“比翼双飞”。松荫之下,依偎着恋情中的男和女也最为相宜。

    绣莲台上的弥勒大佛可庇佑这份人间之爱。香炉中缭绕着烟雾,那气味浸满了禅意。佛其实是一座石山,无其面目,但略得弥勒轮廓。这是惟求其神似难求其形肖了。这尊佛坐视千峰,大有架势,似来充当众山之主。依四大名山各为菩萨道场的旧例,千山应该册封为弥勒的道场。

    绣莲台顶是块不大的平地,喇叭里放着乐曲,往往复复,总是那一种调子。有位穿棕色僧衣的老和尚,槌敲木鱼,面向低昂群山,高诵佛号。深谷幽壑间,仿佛遍响唱偈声音。老僧身后的木桌上,摊着厚厚一册《大佛项首楞严经浅释》。封底印十字: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磐(上般下木)。书内乾坤,怕只有留待他独自领会了。这位老僧很和善,乐于言笑,是将晚年一颗平常心融于苍茫山野了。悬揣出家人居之易也。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