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初旅
孔另境
一、 短姑道头
从甯波开船到普陀,只消五个钟头,恰才已经过完了最后一个码头沈家门,所以知道普陀就在目前了。船里的乘客已寥寥无几,这时c也走出了甲板上来。今天阳光特别地明朗,照耀在这混浊的黄泥水里更显出它的金黄色来。c不时用带来的望远境向进行的方向张望,沿途和我们很殷勤的和尚也凑趣地走过来向她东指西说。我从他们旁边望去,一个是穿着那灰色博大的袈裟,光秃的头顶下接一张菜黄的面庞,全身弃满了直的线条,毫无生趣的古代的风味;一个是婀娜的身子上裹着一身紧窄而颜色显明的单旗袍,富有曲的轮廓,脸色是红润的,动作又极活泼,全身溢出了青春的力来。要是有一个艺术家在这里,我相信他一定不会放过这当有对照趣味的题材的,可惜我当时连一张影也没有把他们摄下来。
不久,普陀山的轮廓已渐渐显明起来。望去固然并不甚高,零零落落地有许多黄的点子嵌在山上边,这大概就是寺庙了。等我们把零碎的东西整叠了一下,船已停在普陀山前的湾心了。
和尚殷勤地代我们招呼一切,因此我可以俞闲来去审视这南海佛地的姿态。我们上岸的地方是由石级铺成的埠头,这石级非常多,一直要伸到湾中,颇像是普陀山的一个舌头。据说这埠头也是一个灵迹,名唤“短姑道头”,相传有如下的一个故事:
“有姑嫂来山礼佛,至山,而姑天癸适临。其嫂短之。姑亦惭恨,不敢入山,孤懑舟次。潮生路绝,饥不可得餐。须臾,见一妪持簟相饷。屡投小石水中,款足至舟,致饷而去。姑甚异之,不知谁何也。久之,嫂知是佛现身,反殿亟祷。瞻仰莲座,则大士衣裙犹湿,遂名‘短姑道头’。”
这自然是一个不必相信的灵异,不过你倘不是去研究普陀的地质,我劝你还是“姑妄听之”来得有趣些,不然你就没法去发觉普陀的意义所在了。
石级上去,是迎海而建的石坊一座,颇宏大壮观。坊上横刊“南海圣境”四个大字,其旁刊有二联云: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
“一日两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
大半天的轮船生活,正把人弄得头昏目胀,此刻一踏上平平稳稳的陆地,突然感觉着一种清醒和畅快。c走得快,早进了牌坊,我却还呆呆地望着这包含释家中心见想的两句联对出神,等我把牌坊上的字仔细咀嚼了三分钟以后,只见c和那和尚正被很多脚夫包围在石坊后的一座亭子里。于是我连忙赶过去,仔细一看,原来这班人都是轿夫,他们一手抱着一个藤垫子,同时拚命向我说些话。他们讲的话不很容易懂昨,仿佛带些温州一带的口音。我知道他们的意思无非要求我们坐轿,我为不辜负这班人的盛意,决定连那和尚一共要了三张藤轿。临上轿时,我又过去相一相这石亭的名字儿,叫“回澜亭”。
一路闲花野草,甚是茂盛,山既不高,路亦自然平坦无险了。此时还不过四点钟光景,今天原不会再出去游玩,所以吩咐轿夫把脚步放慢些,以便顺路咀嚼一些野景秋色。
转过一个山坡,地势较前稍微陡斜。忽听见前面c在轿上呼着要下地来,我问她,她说:
“这么高高的坐着,多难受,你喜欢坐,坐着就是,我是要下来走一段了。”
其实,我也何尝愿意坐轿,只是为难于摆脱才坐的,现在她既下了轿,我自然也马不得地走了下来。和尚见他一个独坐着不好意思,也要下来,经我阻止才罢。
步行数百步,即遇一亭,题名“正趣亭”,据轿夫云,这背后的山就叫正趣峰,那么自然是亭以山名了。后来(指我在归途中)翻翻山志,见于该亭下载有清张超宗咏亭诗云:
“孤亭坐坐夕阳斜斜,百折千重路转赊;山鸟似知来客意,连声啼上杜鹃花。”
沿路有一种野花,生于岩石隙缝间,色紫红,鲜艳异常,花大如芙蓉,不知其名,据轿夫说,俗名叫野白姜花。沿路碰见许多来来往往的和尚,见我们轿了过来的时候,他们就站住了一旁,向我们稽着合十,接着又把袈裟的前襟撩起来做成一个都兜儿,一面口中念念有辞,意思大概是要向我们募化些什么,不过我们既不是来烧香拜佛,所以当初确不曾预防这一着,自然只能都回答他们一个失望了。看这些普陀山的和尚,个个都是面黄肌瘦,穿着破碎,情形十分可怜。我想现在的普陀山,怕又落入劫运之中了。
听随行我们的和尚说,现在全山就以普济寺为最富裕一些,别的寺字庵堂都不够开销,全靠香客的资助,言下之意,不说我们也可明白了。他又说香客打尖的地方,全山以文昌阁为第一,除了它就要算他们的报本堂最宽畅清洁的了。这句话等我们的轿抬进报本堂的时候,才相信的确是并不曾过分夸大的。
报本堂是在息来院的里边,原是西天门献祖祠,原祠已损,后经通旭和尚改建。通旭是清世祖的十世孙,曾为前寺(即普济寺)的信持。后光绪间,又增建殿楼及东西寮,故房屋堂新,给香客下宿的地方就在这里。后来c向我说,她当初想像中以为庙堂总不出那么一套庙堂的花样,为什么这个地方简直像上海的大旅馆呢?真的,我们一点也看不出这是庙堂,也有客厅,也有茶役,各房间也有铜床和许多旅馆的用具之类,所不同的是不定房价和没有劳餐可吃而已。
等到坐定以后,身体也感觉得疲乏起来了,好在今天本不决定出游的,所以在吃过了素斋,就和同来的这位和尚(他是报本堂的经理)闲谈些普陀灵异圣迹之类,这种原是“姑妄听之”的话,自然不必一一记下来了。
二、 朝阳洞未见涌日
未去普陀这前,连日阴雨,生怕这次出游不能美满,c又是念念于天气之好坏,仿佛果然能依此预卜我们前途的命运似的。但一到中秋日早晨起来的时候,一轮皎洁的红日早已高高透出来了,c极其高兴,不但预定的游览计划可以实现,而更重要的仿佛今天的好天气正已象征了我们前途的光明灿烂。
匆匆吃过早斋,那位向导师,也已整装等发了。
从报本堂到朝阳洞,要路过普济寺,我们决定顺便先进去走了一走。普济寺俗名前寺,与法雨寺俗名后寺的同为普陀全山的主刹,而普济的历史尤较法雨为长,寺址亦较大。寺前在池曰海印池,广约十余亩,东西各建有过桥,故将池划分为三部分,我们去的时候,池水已极干涸,只剩夏荷残叶数枝而已。进门为湖心亭,湖心亭内更有万寿亭,两亭前后相隔,中有一墙,与杭州灵陷寺相伯仲。据说该寺共有十殿,最初即为梁时之不肯去观音院,叠遭倭寇蹂躏,毁而重建者再,现大这规模,乃完成于清雍正九年。我们因为要赶快去朝阳洞,所以也来不及仔细来去相,只是走马观花地兜卫个圈子。
由前寺向东北走没好远,就到了朝阳洞。和尚前导,先走上朝阳洞的顶去,上边山石已经筑平,又加涂一层水门汀在上面。因为它是突出在海中的一块岩石,所以顶上的三面均围有石栏,并有石桌石凳之类,置身其间,恍如登在上海三公司的屋顶花园。从石栏下望,海水冲激不息,这天刚刚没有风,海面上仅仅略起一些折纹。远望海滩,只见金光万点,闪烁其中,初不知是什么东西会如此耀眼,后来经和尚指示,才知道这就是有名的“千步金沙”呵,为普陀胜景之一。c一听这话,欢喜欲狂,拚命拖我快些下去,我为她在这顶上摄了一张像片。
从山顶下来,我们都忘记了去看洞,幸亏经和尚提示,才因头又走落到洞里去。其实这有名的洞也并无什么特别地方,不过因为它是在海边上,能够看见海水从洞中冲激而入,等到撞在岩石上以后,重新激回出去,这这间,海水泛出许多白沫出来,同时又发着鼓铜锣般的声响。c告诉我,钱塘江的潮水和这是一个道理,这话果然不错。这洞并不如一般山洞那么黑暗,因为阳光可以从上边一个洞中射入,据说早晨太阳初出来的时候,这洞口是早能够受到日光,所以有一位和尚叫释能仑的曾咏此景有句云:“黛色未分笼宿雾,曙晖先已到朝阳。”朝阳洞之得名亦即在此,可惜我们无缘看见此景了。
三、 千步金沙
大概c对于那沙滩特别怀着热望,所以仅仅一瞥那山洞以后就催着我们下去。沙滩离朝阳洞极近,从山上下去只转一个弯到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