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家写景400篇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钱塘潮》乐维华
    钱塘潮

    乐维华

    在地图上只是那么一丝,在眼前却是水烟浩淼。钱塘江吞波吐浪,缓慢地流贯东西,草原、山丘、乡村、城镇,吴山点点,飞鸟淡淡,它说:它时常想看看两岸的黄旁子孙。

    江潮呵,忘不了人们,人们也忘不了江潮。金风送爽的秋天,就是江潮和人们相会的日子。于是,人们就沿江而望。美好的相会,自从数百年前的南宋起,每年的农历十八日……

    秋天,带着满满的月亮来了,据说今年是六十年来罕见的大潮,沿江许多乡村和城镇住满了观潮人,山湖好友,异国宾客,都兴致勃勃地慕名而来,我呢,也怀着对大自然的虔诚来了。那是一个清凉的秋夜,我踏碎满地的月光,拔开密密的芦苇丛来到江边。风波、水影、月色,淡淡的,是天边的远山,呆呆的,是泛光的月亮,轻轻的,是水波在拍岩,这秋夜的景色呵,真是画不尽的画中画,写不尽的诗中诗,我看得那么专一,满目的空旷清淡在胸中化为诗情画意的饱和。我真羡慕大江,在这充满幻想的秋夜里,它得到了永生。

    农历十八日是“潮魂”的生日,春秋、战国,七雄,五霸,东流水轻轻的一个波汶,把我的思绪送得那么的遥远……

    早就听说了,钱塘江的潮水常年咆哮翻卷,是伍子胥和文种这两人不散的冤魂在倾诉不平。一个屡谏吴王,却落个皮囊裹尸,埋骨大江的结局。一个立下了汗马功劳,却得了个伏剑而死,狗烹弓藏的下场。这两个敌国之将,由于共同的冤屈,死后携手归好了。《水经注》里说:伍子胥背着文种日夜在江河上遨游,还常常摆动清静的秋江,扬起连天的雪浪。所以潮水一到,前面的浪就是伍子胥,后面的浪就是文种了。人们称之谓“潮魂”。每当潮起的时候,浪潮两面就涌起了人潮,浪潮奔腾,人潮鼎沸,汇成惊天动地的呐喊,一直冲向天际,可见人们对忠魂受屈是愤愤不平的,这种愤慨借助伍子胥和文种的故事,溶化在吞天卷日的大江之中,一直奔流到今天。于是我就想了:无情的历史可以演出人们的种种遭遇,却无法把人们的感情垄断……

    平静灰暗的江面披上了一层红红的光,我回头一看,不知什么时候,岸上已经聚满了观潮人,人们乘着潮水未到前的幽静,有的把酒临风,听涛谈笑,有的席地而坐,说古论今,也有人说江点起一堆堆的篝火,映红了一草一木。依着火光,隐隐约约地可以看到一座塔影。这座塔名曰“镇海塔”,明朝万历年间就矗立在江边了。飞起的檐沿,静卧的椽梁,飘荡的铜铃,坚劲的吊链,塔顶塔身斑斑驳驳,野草杂生,偶尔还有几只小雀喳喳的从里面飞出来,有人说它象风度翩翩的郎君,有人说它象亭亭玉立的少女,有人说它俊逸潇洒,有人说它风韵神秀,俯瞰百媚秋色,威镇千里大江。我却不以为然,溢美之辞是毫无价值的,不过是随波逐流的野草罢了,“镇海塔”,顾名思义吧!忠魂受屈,既成事实,不过吹来一丝风,兴起一簇浪罢了。

    其实,造塔也是徙劳的,不过几百年的风雕雨蚀,这塔已千疮百孔,奄奄一息,显得那样的苍老了,月光和火光相映生辉,我再看这塔,仄歪着,摇摇欲附了,而钱墉江依然是汹涌澎湃,势不可挡,依然是潮魂和人们会心的相会。据说文物管理部门要修复这塔,也好,留着作个见证吧。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