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家写景400篇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乡情绵绵游名园》周沙尘(2/2)
    次日,赶前吃过早餐,匆匆走出乐乡饭店,径向苏州最大的名园——拙政园走去。国在楼门内东北街,始建于明代中叶(十六世纪初),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是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园址原为大宏寺,明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占寺地营私园,从此成了官僚的别业。以后,又从官僚地主的私园变为官署,复散为民居,屡更园主,多次改建,解放后才进行了全面修整和扩建。现在全国包括中部(拙政园),西部(旧“补园”),东部(原“归田园居”)三部分,总面积62亩。王献臣造园时,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国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也”的一席话,命名“拙政园”。

    据明代文征明(衡山)著《王氏拙政园记》、《拙政园图》记载,拙政园旧址是一片积水弥漫的洼地,建园之初,园内建筑物只有一楼一堂和八处亭轩;而茂树曲池,水木明瑟旷远,自然风光却不坏。最初园子的形成和明代大画家文征明是分不开的。现在园子里的“拜文挹沈之斋”,就是为纪念衡山先生和沈石田两位大师而兴建的;现存的遗物遗咏也不少、从东园入门,便可瞧见一株虬枝的紫藤,前置石碑,上书;“文衡山先生手植藤”,虽历时四百多年,却老而弥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有口皆碑的书联,也是衡山先生手迹。可惜,我来时近深秋,既看不见暮春紫藤繁花齐放,也听不到炎夏蝉噪一时。我虽有些儿惋惜,却仍饱览了融贯全园的诗情画意。

    拙政园的特点是以水为主,有聚有分,尤以中国为代表,水的面积约占三分之一。中园又是全园的精华所在,面积十八亩半。我从东园的“术香馆”西行,横过一带花窗长廊,到达“倚虹亭”,中园景色大体在望,临水建造形体不同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很有江南水乡特色。踱过石栏小桥,就到“远香堂”。这是中部的主体建筑,怀抱于山池之间,周围环境开阔,四周长窗透空,环观四面景物,如同观赏长幅画卷。堂中陈设精雅,放置四时鲜花盆景,若当夏日,自然荷风扑面,清香满堂。取自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句意以为堂名。恨我栅栅来迟,“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早已香消殒灭!不得一见,诚谓憾事。

    出远香堂,循短廊,过“倚玉轩”,只见他水分出一支,南流直至墙边,再折西,就到小飞虹,东西方向横跨水上。这是苏州诸国中唯一的廊桥。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荡漾,宛若飞虹,因而得名。

    过小沧浪水阁往北,有假山一座,由这里沿地过小桥,就到了旱船。它的下层叫“香洲”,取《楚辞》“采芳洲之·杜若”的诗情;上层名“徵观楼”,楼中有大镜一面,映着对岸“倚玉轩”一带景物,扩景深远。这种虚实对比增加景深的手法,对爱欣赏含蓄书画的游人,应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拙政园开阔疏朗,明静自然的图画,比比皆是。你看,西园的“留听阁”,阁名取唐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意。阁前有平台,两面临池,池中植荷。“扇面亭”的题额“与谁同坐轩”是取用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词意(见《点绛唇》),一看就会使你意识到这位空虚的诗人,孤高到只有明月清风才能为伍。其实,引申到园林中,确也不失“风雅”。批把国北侧云墙上的园洞名“晚翠”,从洞门南望,以嘉实亭为主体构成一景;从批粑园内透过洞门北望,以雪香云为主体又构成一景。总之,拙政园处处景色自然,处处是精美的图画,其特色有着浓厚的江南水乡风格。

    从拙政园出来,肚子有些饥饿,为了抢时间,随意买了一包著名苏州糕团,内有五色方糕、猪肉大麻糕之类,边走边吃,赶车赴阊门外田园马路。

    同车有位旅游迷,也是从拙政园来。他好像察觉到了我游园子的偏爱,随便攀谈起来。他说:“我不止一次游留园,每次总不放过以‘涵碧山房’为主体的中园。它前有荷花池,另三面都有重叠的假山。东有‘观鱼处’,西有‘闻木犀香轩’,北有‘自在处’、‘明瑟楼’,假山高处还有‘叠翠’,这一带有山有水,有龄高数百年的古树,是一幅绝好的山水画。”他一说完,我毫不怀疑,不知何时这位旅游迷,的确定察到了我的秘密;游名园,我单爱看富有画意的景色。我觉得这会使我的乡情长远萦回脑际。

    谈笑之间留园已到,这位素不相识的游伴,自荐做我的向导。尚未入园,他的话匣又开:“留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时称‘东园’,光绪初年改称‘留园’,占地五十多亩,大致分为四个景区:中部是涵碧庄原有基础,经营最久,以山水见长,明洁清幽,峰峦怀抱,是为全国精华所在;其他三部分是光绪年间增建的,东部以建筑为主,重檐叠楼,曲院回廊;西部为自然景色;北部是田园风光。四区景域的建筑,大部分以曲廊系束,廊长700多米,依势曲折或盘山腰,或穷水际,通幽登壑,蜿蜒相续,使园景显得堂奥纵深,变幻无穷。”说着说着,向我做了个手势,“你自己去欣赏吧!”他疾步进了园子。

    我尾随其后,经过曲折的长廊和小院两重,到达古木交柯,粉墙花窗立即映入眼帘。从漏窗北望,山池亭阁在花树丛中若隐若现。从古木交柯西面空窗望去,绿荫轩及明瑟楼层次重重,景深不尽。即使是一鲜半爪,画意依然浓郁。

    北行,绕过明代精工雕刻的牡丹花坛,进人“五峰仙馆”,已置身东区景域。五峰仙馆俗称捕木厅,是全园最大的厅堂,高深宏敞,富丽堂皇。厅前院里奇峰屏立,花木交柯;厅堂后院回廊花径,迤逦多姿,实为江南厅堂建筑的典型。

    东行,有三个曲折恬静的小院,“鹤所”居前,“揖峰轩”、“还我读书处”在后。再往东,为“鸳鸯厅”。鸳鸯厅精美华丽,峰环四周,小院空间,配置湖石、石笋、翠竹、芭蕉,幅幅画面,层出不穷,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品。

    鸳鸯厅正北,是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峰雄峙居中,瑞云峰、同云峰屏立左右。冠云峰是苏州诸园中湖石峰最高者,相传是明代东园旧物。

    到达西部的北面,即为土山,是留园的最高处,原可远借虎丘、天平、上方、狮子众山及西园等处风景。山上枫树成林,深秋红叶与中部银杏相映,色彩绚丽。酉部北面是平地,南面山下有小溪,尽头的地方是“活泼泼地”水轩。从“又一村”到这一带,是一派山林田园风光。

    当我复经“绿荫轩”走出园子,我想着留园各庭院的特色,它通过有节奏的空间联系,使园景富于变化和多样,景色各异,形成了这特有的古典园林艺术体系。特别是它在遭到浩劫之后,又复重丽,真是民族之幸!我的绵绵乡情又平添了几许自豪的色彩。还有那耐人寻味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园林优点自成一格的恰园,以及江南名刹戒幢寺的西园和如在白银世界中的灵岩,虽会使我心旷神恰,也没得时间,只好割爱。

    然而,向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的虎丘,不能不去。因为东坡居士早就有言在先:“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

    虎丘原名海涌山,在城西北,已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春秋时(约公元前500年),为吴王行宫。吴王夫差把他的父亲阖闾葬在山中。当时征集十万人为其父建造坟墓,临湖取土,用水银灌体,金银为坑。传说,葬后三天,“有白虎踞其上,故日虎丘。”

    虎丘风景优美,历代名人在此留下不少遗迹。现存的还有37处,加以许多历代传说故事,所以,虎丘中外闻名。解放后,遍山绿化,使它充满了古朴清新的气氛,真是风景秀丽,野趣无穷。散步盘桓,乡情平添。

    上到山上的最高一处建筑物——致爽阁,凭着后窗望去,远近群山罗列,耸翠堆蓝,仿佛一幅山水大画屏,大可欣赏。眼下那大地郁郁葱葱,田畴平直似锦,岂不更耐人寻味吗?苏州景色,恐怕也没有比这更赏心悦目的了,我的游兴也尽止于此。

    摘自: 《海内外》杂志1980年11—12期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