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
周沙尘
唐代包何有《同诸公寻李方直不遇》诗一首:
闻说到扬州,吹萧忆旧游。
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
包何,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字幼嗣。这首诗是他在旅途中写的即兴诗。前两句诗人写出了出游之时的高兴情怀。他刚一到扬州,那“绿杨城郭”,那清秀宜人的瘦西湖,那湖畔的蜀岗,东峰的观音山,无不令人赏心悦目。所以,诗句中透露出的欣悦之情,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幽趣之情是在后两句,同来的游伴有一位好友李方直忽然不见了,所以后两句的情感一变欣喜之情为焦思缕缕。诗人的情海中泛起微波,他挤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目光极力搜寻而不见。于是诗人一笔荡开,写下了第四句:“莫是上迷楼”,既不使焦思溢于外,又寄托着无限萦回的幽雅的情趣。
相传,隋炀帝曾在观音山上建造过一座迷楼。据古籍载:“楼阁高下,轩窗掩映,幽房曲室,玉兰朱盾,”真是千门万户,杨广如“仙游其中”,终日乐而不出。历史告诉我们,隋炀帝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为部属所杀,埋葬在一个叫雷圹的地方,并非去“仙游”什么迷楼了。我很佩服扬州人民的眼光,那是富有历史的哲学的远见的,他们至今依旧保留着杨广的陵墓和墓碑。
众所周知,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那伟大工程,不能不引起后人的思索。隋炀帝为了这些工程,曾迫使二百多万农民从事无偿劳役,严重破坏生产,实属一害,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诚如诗云:“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然而大运河却为唐、宋时期带来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中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代的著名诗人,有半数以上曾游过扬州。李白、白居易、骆宾王、刘禹锡、王昌龄等,都在这片沃土上留有足迹。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