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家写景400篇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秦淮河之游》鲍思洛
    秦淮河之游

    鲍思洛

    1923年8月的一天,朱自清和俞平伯“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朱语)和“当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俞语),相约同游秦淮河。随即,两人分别于同年8月22日和10月11日,各自在温州和北京,以同样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写成文章,并于次年1月同时见报,一时传为美谈。

    我实在敬佩这两位文坛宿将。不仅因为他们均为我的浙江同乡,更由于他们的德行和文品,都是那样的清正、隽秀,为人师表。我特别喜爱他们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他们那种对于“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朱文)的情趣,对于“初上的灯儿们的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俞文)的描绘,深深地打动着我。

    正是他们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久久诱发着我对于“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的向往。今年元宵节的夜晚,我终于来到秦淮河,实现了长远的期盼。我在夫子庙前的码头,随着接踵的游人,踏上了亮丽的画舫。随着船儿的前行,我有意追寻两位前人笔下的桨声、灯影和“河上妆成一抹胭脂的薄媚”。一样的利涉桥,东关头,大中桥;一样的碧阴阴的水,淡淡的月色,以及包括“七板子”在内的大、小船只……秦淮河雅丽,也带着几许委婉,更具有一种凝重的历史厚度。你一走进她,那六朝金粉,金陵遗梦,乃至“桃花扇”底的缠绵,王谢堂前的旧燕,都会向你袭来。不过,这种感觉的显现并不久长,热烈的现实情景立时遏制住了你还来不及抖落出来的思古幽情。这里实在够热闹,够红火的;人群不断涌来,河面是密匝匝的满载游客的一片船世界!“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已经微弱得难以闻见;不仅由于船儿多半改成机动,而且少数自划船的桨声也全然湮没在嘲杂的笑语欢声之中。至于那灯影,如今缀满船身和岸边的五光十色的灯彩,我敢肯定远远超过昔日那种“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的船灯;即使当年被认为最亮的“跳动的汽油灯”,在各种现代化的光源面前,同样会黯然失色。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