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前世今生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意气方新(2/2)

    政治热情高涨的徐志摩在学习之余,常常参加各种活动。在克拉克大学时,他就加入了陆军训练团接受军事训练,他还和李济之一起参加了哈佛大学的中国学生国防会。1918年12月中旬,徐志摩他们到哈佛大学游玩三日,结识了吴宓、梅光迪、赵元任等中国留学生。关于国防会的性质,吴宓是这样解释的:“先是民国四年5月9日,中国政府屈服于日本,承认其五项二十一条以后,在波士顿城之中国留学生,痛愤‘国耻’,遂有‘中国国防会’之组织。‘国防会’之名,易滋疑问及误解。盖该会并非欲直接自办练兵购械之事,只欲唤醒国人,团结民众,共事抵抗外国之侵略与凌逼,以救亡图存而已。故国防会,实即‘救国会’之别名。入会者,皆留美学生中之优秀分子,确实热心爱国者。”

    徐志摩像吴宓等当时的中国留学生一样,急迫地阅读、研究和吸收一切西方的新知识,几乎西方的每一种思想、学说和主义,他都涉猎,一度他还被留学生们称为“布尔什维克”。怪不得多年后,一位朋友总结徐志摩时,有“感情之浮”和“思想之杂”之语。不过,那时对他真正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尼采的哲学和罗素的思想。

    尼采和罗素深深吸引了少年得志的徐志摩,成了有着浪漫性灵的他的精神慰藉。

    对让他着迷的尼采,徐志摩说:“我仿佛跟着查拉图斯脱拉登上了哲理的山峰,高空的清气在我的肺里,杂色的人生横亘在我的脚下。”虽然徐志摩并没有弄懂尼采的整体哲学思想,但却从中吸取了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向上精神。他常读尼采的著作,以鼓励自己不断前进。“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尼采的这句话总是让他从懊丧悲哀中崛起。尼采颂扬的个人奋斗精神也被他视为是个人生存的关键。

    徐志摩很快就从对尼采的信奉转到对罗素的敬仰。罗素是英国的哲学家、剑桥大学的教授,当时正是世界所瞩目的哲学明星。徐志摩对罗素的崇拜和向往,促成了他留学生涯的最重大转折,从而深深影响了他那短促而不平静的一生。罗素以他的学术声望、社会主张和个性魅力,赢得了当时知识界的普遍尊重。徐志摩已经研读过罗素的许多著作。他对罗素在逆境中坚持真理、不向豪门权威低头的精神和敢于蔑视世俗偏见的叛逆性格,尤为心折。在他的眼中,罗素是一位真正的思想界和知识界的巨人。如果说尼采是徐志摩理想中的罗素,罗素就是他现实中的尼采。英伦彼岸的罗素在向他招手,纵情任性的徐志摩要去追求他梦寐以求的理想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