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爱玲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今夜,张看她的身影
    苏菲

    我是个彻底张迷。一直都想写些关于张爱玲的什么。但是,没有一次能写完一篇文章。古人有云“近乡情更怯”,我觉得,对张爱玲,就有这种感觉。不过,到底是逼了一篇出来了。为了这五年。不知道,您在那边好吗?夜里归家的时候,习惯性的抬头看天。月亮像一个迷糊的湿晕,不够圆整的,凄迷的淡黄着。我闭了闭眼--快要中秋了,又一年了。去年的中秋夜,我一个人站在九楼的屋顶,在如水的月光中蹲下身去,将自己抱成一团。微凉的秋风,忽然侵入心里某个柔软的角落--所有思想都停止了,四周只剩一片空大的寂静。1995年的中秋前夕,75岁的张爱玲在洛杉矶寓所里孤独的死去。那天我站在报刊亭前看到这则消息,震惊到说不出话来。一路呆呆的回到家里,半天不能言语。初读张爱玲,是幻梦破碎的十七岁。尘世有多么繁华热闹,张爱玲随手轻轻一揭,却让我看见繁华似锦的幕布后哀凉的人生荒漠。从那一刻开始,张爱玲,就永远成为心中的涅槃。那时侯,还没有刮起铺天盖地的爱玲风。寻一本她的书,其实十分困难。曾经为她一本书,跑遍城里大大小小的书店,甚至要托朋友自远方寄来。后来,她的书越出越多,各式版本的都有了,自然亦有了许多与她的生活相关的书籍。出名即热闹。23岁的张爱玲,在我眼中,似乎十分切近。同样是奇装眩人的,才气放恣的,跋扈的自恋着--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样恣意的张爱玲。从小就向往“梳爱司头,穿高跟鞋”,把第一笔稿费拿去买了一只小号丹琪唇膏。同胡兰成恋爱。与赖雅结婚。张爱玲始终是那么纯粹的女子。没有丝毫矫情与伪饰。今天,谁也不能否认张爱玲是空前绝后的。那种文字,精致到只有中国文字才能表达,迷惘到只有40年代的中国才能产生,冷静到只有张爱玲才能写出。无怪,评论张爱玲的人最爱说的话就是:她是四十年代沦陷区的废墟上绽开的罂粟花。。。天时、地利与人和,造就了横空出世的张爱玲。但是,正当评论者把张爱玲的过去翻来覆去淄铢必究的时候,张爱玲早已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彻彻底底的孤绝。独居,拒绝访问,从不接电话,隔壁杂货店里的信箱、传真是唯一的沟通管道。而最孤绝的是这位学贯中西的大作家,家里连一本书都无。甚至连书桌都没有。在中药里有一味生药名“独活”,药材表面粗糙,质坚硬,有特异香气。独活,这样的字眼忽然跃入记忆,仿佛是大自然印证着某一种生命特质的措辞。张爱玲就是独活。

    从92年立遗嘱中说“希望骨灰撒于开阔清净的旷野”,到94年在皇冠出版有总结和告别意味的《对照记》,到95年最后的一个人在梦中死去,张爱玲一路从从容容。至始至终,那么干净凛冽,没有任何杯盘狼藉。也曾经喜欢过一些人的文字,可是,当了解过他或她的实际后,往往好感就要褪色,毕竟要使生活与文本上表达的理念相符合,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但是,张爱玲却是彻底一致。生活、文本、气质或者风格。她的存在不仅是中国文学史的一大收获,更使一种生活成为信仰。我在月光中静静的站立。我微眯起双眼。眼前的月亮是没有时间性的月亮。仿佛,只要一不留心就能够看见了她--明黄的宽袍大袖,嘈切的云朵盘头……黑色绸底上装嵌着桃红的边,青灰长裙,淡黄玳瑁眼镜……如意镶边的宝蓝配着苹果绿色的绣花袄裤……张爱玲。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