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以前在写《钱钟书传》的时候,我看了海外不少中国现代文学方面的书籍。夏志清那本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给我很深的印象。我惊喜地在这里发现了张爱玲,原来我们一向不大注意的张爱玲,在海外学人的心目中竟占有那么高的位置。更惊喜的是,和钱钟书先生有交往的那些人如夏志清、宋淇、水晶,又都是张爱玲的赞赏者。
后来我找了张爱玲的作品读了,有点失望。她的小说,环境总是那么暗淡阴沉,人物总是那么空虚无聊,结尾总是那么遥远茫然,看久了使人觉得活着简直没有意思。我便将它们束之高阁了。但她的语言却是清如水明如镜的本色,令人回味。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她作品中的内容却一直挥不去,拂还来,小说中的情景,人物,各种意象的安排,巧妙的比喻又在脑子中反刍起来,忍不住想再看看。我很奇怪,许多我背过的诗文时间一长,往往忘得无影无踪,而张爱玲的小说散文,冽览过后这么长时间,在眼前越来越清晰,很耐咀嚼。这大概就是魅力吧。一次我在一家旧书摊上看到一本花城版的《半生缘》,赶忙买了,身边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很惋惜地看着我,他想要,愿出高一倍的价钱。他说他解放前像我这么大时就爱看张爱玲的小说,已经有几十年没有见过她的小说了,我听后很感动,就慷慨地给了他,老先生连连道谢而去。我走在路上,想着刚才的那位老先生,仿佛是张爱玲的旧知一般,原来她并没有被遗忘,还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心底,不知道隔着四十年沧桑岁月的张爱玲知不知道。
张爱玲在美国孤独地走完七十五年的人生路后,她的作品再一次在国内畅销。炎樱说过,每一个蝴蝶都是从前一朵花的魂,回来寻找她自己,随着作品回来的是张爱玲么?
因此,我这本书就叫《魂归何处》。书是我的朋友冯保善兄怂恿鼓励我写的,起初我有些迟疑:张爱玲多么有才华,我如何能写?况且前两年又出过了几本……,经保善兄和几位朋友的极力怂恿,我居然完成了此书。最近一段时间许多有关张爱玲的最新的资料披露出来,大都是她的亲人朋友的第一手资料,我都尽量把这些内容吸收了进去。书后附录了目前比较详尽的《张爱玲年谱》和《张爱玲传记资料目录》(陈薇薇辑),供读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之用。参考了国内外许多研究成果,都在注释与附录中列出,一并致谢。
书中不妥、不周与不对之处,望海内专家读者不吝赐教。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