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皮肤疾病(31)
七、毛囊炎
毛囊炎(folliculitis)为发生于毛囊的化脓性炎症。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不洁,搔抓、摩擦、高湿、高温、多汗为其发病诱因。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上表现为成年人多见,好发于头、颈、臀及外等。自觉轻度痒痛,皮损初发时为针头大红色毛囊性丘疹,逐渐变成粟粒大小脓疱,中心有毛发贯穿,周围有炎性红晕。脓疱破溃后,排出少量脓血,结成黄痂,痂脱即愈,不留瘢痕,但易复发。有的反复发作,病程迁延者,称为慢性毛囊炎。若发于头皮愈后遗留毛发脱落及瘢痕者,称为秃发性毛囊炎。发于胡须部者,数目多,常融合成浸润性斑块,经久不愈,称为须疮。发于颈部,呈状增生或形成瘢痕结节者,数目多,病程慢性,称为瘢痕疙瘩性毛囊炎。一般无全身症状。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有粟粒到针头大小的红色毛囊性丘疹,顶端迅速化脓,周围绕以红晕,散在分布,有痒痛感即可确诊。但需与寻常性痤疮相鉴别。后者见于青春期,好发于颜面、上胸及背部,有黑头损害。
【治疗】
1.一般疗法注意皮肤卫生,避免搔抓、摩擦,注意有无糖尿病、贫血等全身疾病,予以相应治疗。
2.全身疗法可根据病程需要选用磺胺类药物或敏感的抗生素。对顽固性反复发作的毛囊炎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3.局部疗法局部疗法原则为止痒杀菌,保持清洁干燥,可涂2.5%碘酊或水氧酊。如已化脓成疖疮,早期可热敷或用20%~30%鱼石脂软膏厚敷,亦可用20%鱼石脂酊涂抹,切忌挤捏和早期切开,颜面部的毛囊炎和疖更应注意,以免细菌入血引起败血症。
4.美容治疗创面愈合后辅以美容治疗。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