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咬文嚼字文字把戏--舞文弄墨篇(11)
没多久,有一位老者从人群中走了上来。他把画摘下来,话也不说,拿了就走。周围的人都很惊讶,道士也问道:“老人家,你还没有猜,怎么就把画拿走了?”老人听到这话理也不理,继续向外走。周围的人都嚷起来:“先别拿画啊!你得先说谜底啊!”老人还是不吭声,只顾往外走。道士看到这样的情况,大笑起来,还说:“猜中了!猜中了!”
原来,云游道士出的是一个画谜。画中的“黑狗”就是“黑犬”,和在一起就是“默”字。老人始终默不作声,自然是猜中了。
“才色”并茂的灯谜
灯谜,又叫做“打灯谜”“灯虎”,其实是谜语的一种形式,它把谜语与彩灯结合了起来,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游戏形式。猜灯谜自宋代产生后,便成为古人们元宵佳节的特色活动。明清时,春节前后各城镇都张灯悬谜,盛况空前。每逢正月十五人们就把谜语贴在五彩缤纷的彩灯上供人们猜赏。
关于灯谜的起源,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
传说宋朝年间,一到元宵佳节,不管是京城还是乡里,都会有繁盛的灯会。在某地有一个姓胡的大财主,人们称他“笑面虎”。“笑面虎”是个势利小人,嫌贫爱富,还经常鱼肉老百姓。这个地方还有一个穷秀才,叫王少。王少从小就看不过这个财主,总想找机会好好整治他。
这年,又到了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都忙着制作花灯,王少自然也少不了帮忙。晚上的时候,花灯都做得差不多了,王少打着一个又大又亮的花灯上了街。让人奇怪的是,这王少的花灯上还写着一首诗。
王少在大街上将花灯挑高,不一会儿就引来了很多人的围观。这人群当中就有那个招人恨的“笑面虎”。胡大财主看到有热闹看,就拼命往前挤,挤到了跟前就看到了花灯上诗: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胡大财主看完诗后,大发雷霆:“你这小子,竟敢骂本老爷!”说着,就喊来了家丁要抢花灯。王少不慌不忙地把灯挑高,笑着说:“胡老爷,怎么说这是骂您呢?”胡大财主气呼呼地说:“你看那花灯是写的是什么?!这不是骂我是骂谁啊!”
王少继续笑着,解释道:“哦,原来您以为这是骂您啊。这只是一个诗谜而已,谜底就是‘针’,您自己想想是不是?”胡大财主心里明白,这明明就是在骂他,但他又无可奈何。只能气得干瞪眼,最后狼狈地走掉了。在周围看笑话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在接下来的元宵节,人们都仿照王少的花灯,把谜语写在花灯上,供其他人猜赏,于是灯谜就诞生了。
谜语不谜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