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古人一起玩游戏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七章 咬文嚼字文字把戏--舞文弄墨篇(9)
    第七章 咬文嚼字文字把戏--舞文弄墨篇(9)

    4 有话不直说——猜谜语

    远古吹来的谜风

    谜语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古代的先辈也喜欢这种游戏。尽管有些谜语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一点也不会影响人们对它的喜爱,或许正是这样,谜语才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至今还活力四射。

    谜语产生的具体时间已经成为一个谜了,但可以确定的是,它是古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积累劳动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最早的谜语是一种民间的口头文学,流传依靠口传心授,最初没有受到文人的关注;后来的文义谜则主要流传于上层社会和文人学士中,并通过书面流传后世。

    在遥远的奴隶社会时期,远古人们在进行交流时,偶尔会用拐弯抹角、曲折委婉的话语来表达一些意思,这可以说就是“谜语”的萌芽或雏形。例如黄帝时代的《弹歌》诗中就有“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之类的话语,它隐示人们制作弓箭、捕猎的情景。这就是一种称为“曲折隐喻”的语言现象。

    春秋战国时期,谜语的雏形已经非常流行,而且有了固定的名称,叫做“廋辞”和“隐语”。当时的统治者不喜欢逆耳的忠言,而喜欢委婉的隐语。例如在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记载:“楚庄齐威,性好隐语。”战国后期,隐语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附体隐语,例如荀子的《附论篇》说:“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夏生而晋暑,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这内容明显是在说蚕,但却隐而不提。这可以说是民间附体谜的开端。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