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咬文嚼字文字把戏--舞文弄墨篇(2)
杨大年巧对翰林院
宋代翰林院墙上有一句上联: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句中的“李伯阳”指的是老子。上联妙在:第一,前半句人名“李”跟“李树”有关;第二,后半句“生”为“姓”的偏旁;第三,下半句是成语,还要用前半句的“生”起头;第四,全句是古人的一件事。翰林院里都是有学问的人,但却没人能对出下联。一天,诗人杨大年到翰林院找朋友,看见墙上的题句,很感兴趣。于是对出了下联:马文渊死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已。下联说的是东汉大将马文渊(马援),他曾立誓战死沙场,用马皮裹尸回乡。后马援病死在军中,实现志愿。“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在马援身上,非常合适。翰林们看到杨大年的下联,个个钦佩不已。
王安石父子对谜联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有一个儿子,叫王雱。这个王雱是个神童,据说幼年的时候就会吟诗作对。一天,父子俩正在吃饭。王安石想考验一下儿子,便出了个上联:一刀剖开舟两叶,内载黄金白玉。王雱聪明得很,一听就知道这是个谜联,并说出了谜底就是煮鸡蛋。接着,王雱对出了下联:双手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王安石十分欣慰,高兴地抱起儿子,并说出了这个谜联的谜底——石榴。
苏东坡智对辽国使臣
北宋宋神宗在位的时候,苏轼被派去接来宋的辽国使臣。这位使臣早听说苏东坡文采了得,便想趁机考考苏东坡。使臣见到苏东坡后出了一联:三光日月星。这个上联看上去好像不难,其实一点也不简单。联众有三样发光的东西。开头数字又跟三样东西直接相关。旁边的宋朝官员,个个皱着眉头,都担心苏东坡对不出来。没想到苏东坡稍微想了一下,笑了笑说:“四诗风雅颂。”对句里的“诗”就是《诗经》。《诗经》由《风》、《雅》、《颂》组成的;《雅》又分成《大雅》和《小雅》,所以正好是四部分。辽国使臣听后,连声佩服。巧的是,这时外面突然雷鸣雨起。苏东坡灵机一动,便又给辽使出了一联:一阵风雷雨。辽使听了显出难色,想要称赞苏东坡,但苏学士没等辽使称赞,便自对:两朝兄弟邦。辽使此时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