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人不行,没有做军人的气质,不好勇斗狠,所以打不过别人。甚至认为,汉人必须从周围的野蛮民族引入尚武精神。再一个是文化不行,整个民族文化偏文弱,不尚武,具体到政治制度上就是崇文抑武。要改变,就应该改变文化,提高军人地位,恰好对应那个时期的军阀统治。当然,历史的事实与他们的结论相反,军阀既不能御外辱,也不能对内振奋民族精神,反而把整个国家和民族拖入深渊。但事实不重要,并不妨碍他们用这种观点解释历史,也不妨碍他们把持历史的话语权。
不只是对军事的解释,历史学家对科技的解释也是如此。为什么他们那个时候落后了?一是因为人不行,没有科学精神,不具备理性,天生蒙昧,没有接受他们的启蒙。再一个是文化不行,特别是占据主要地位的儒家文化不行,天生不能产生科学和理性,而且必然地对科学和理性进行压制。至于为什么儒家会这样不重要,重要的是主流文化,换一家来无非是他们换一个名字批判。
对于历史的解释,就是一个人不行,一个文化不行。祖上曾经辉煌过不重要,越是辉煌,越是说明害处越大,大到难以调头,恰好在他们的时代让他们落到最低谷。
人不行,说明就要完全接受别人的东西,除了血统和身体不能换,最好全部换过了。甚至还有更加英明的人,提倡连血统和语言最好也换掉。而他们这些人,恰巧就是学了洋人的东西回来的,自然就该是被别人学习的对象了。文化不行就更妙,他们是学了别人文化的,不需要认真研究文化,自然而然就成了文化大师。只要翻过两页书,喊一句人种不行,再喊一句文化不行,就既是历史大师,又是文化大师。
在破旧立新,需要引进学习的时刻,这种言论是正常的。时间已经来不及,仔细地把每一个问题研究清楚,慢慢对外面的知识引进吸收,国家和民族已经没有时间了。大破大立,打碎一切瓶瓶罐罐,尽快引进吸引先进的知识,在最危难的时刻挺住,是必要的。但过了这样的时期,还坚持这种方法,就是学者偷懒了。以军事论,战斗力的构成要素许多教科书上面写着,一样一样套都不会得出这种结论,形成这种看法。引经据典失去了时代背景没多少用处,实事求是,从最基本的研究起才有意义。
宋朝军力为什么不行?病根是从晚唐五代落下来的,军阀的胎里病。再加上文官政权,必须要消灭武将颠覆政权的危险,两者迭加,越陷越深。不只是宋朝这样,后世许多国家这样。只要脱胎于军阀的政权军队,没有进行彻底的变革,就没有能打的。
如果当年军阀坚持到了二战结束,中国是什么样子?军事实力能强到哪里去?
宋朝建立,是太祖掌握后周军事力量的前提下,篡周来的,军队是一切的基础。有军队在,就有大宋的天下在,军队的军阀色彩特别浓厚。而有五代教训,为了防止军队擅自废立,从太祖到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后勤从军队独立出来,剥离了将领的人事权和监察权,又彻底废掉高层指挥体系,以营为军队的基本单位。战斗力要素中,至关重要的组织力被废掉了,能打才怪。
现在的禁军,兵员素质不差,武器装备不差,军种比例不差,训练水平也不差,还是职业化的正规军,可就是战争规模一大就输。有什么话说?武将管理、指挥军队的经验,就是一营五百人,再往上就没有本质的区别。带的兵多打大仗,带的兵少就打小仗,战略指挥完全就是空白。
但对于皇帝来说,最可倚靠的力量,恰恰是禁军。这是禁脔,轻易不让大臣插手。
赵祯不是崇文抑武,恰恰相反,他有一种迷一样的心思,想把军权完全交回武将手里。西北用文臣为帅,一是延续真宗时的传统,再一个是没有办法。武将不是没用过,早期的指挥战事的就是武将,败得太过难看了,没有办法才启用了韩琦和范仲淹。
西北为什么败?赵祯的想法跟朝中大臣是不一样的。他认为战斗力不行,是没有良将,国家承平日久,没有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来。只要有优秀将领,战争结果不是那样。
猛将起于卒伍,这句话是韩非说的,与法家以吏为官一脉相承。可在韩非那个年代,凡为方面之帅的几乎没有符合的。不但是他那个年代,后来的年代也很少。猛将可以起于卒伍,主帅却很难如此,除了一些特例,恰好撞上了,比如岳飞。
赵祯却是认为主帅与猛将没有什么不同,猛将起于卒伍,主帅也该是如此。惟有如此,现在宋朝的军政体制,才能是正确的。禁军将领选拔,士卒是选汰出来的,勇猛者入诸班直或上四军,外放则为各级军官。而后循资,如果有战事,则依军功升迁,正是起于卒伍的标准程序。
狄青符合这些条件,在赵祯眼里是最理想的将帅。狄青能行,以后别人也能行,禁军肯定行。赵祯看重狄青,不是因为个人感情,两人其实没多少交集,重要的是狄青符合赵祯的政治正确。
不管是庞籍还是高若讷,包括韩琦,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只是从他们的立场出发,不希望狄青任枢密使,此时需要杜中宵的军功,恰巧支持了他而已。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