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卫士进了垂拱门,一路沿着游廊而行,杜中宵也不知道经过哪些地方,好久才到崇政外。
宣赞官高声赞礼,一个小黄门过来,引着杜中宵进。
这几同知太常礼院的韩绛早已派了得力手下,教过了杜中宵上的礼仪。杜中宵谨记,一切行礼如仪,进了内。随着宣赞官的声音,上前见礼。
行礼过,杜中宵在阶下站立,也不敢抬头,静静等着询问。
隐约间听到,上面有个小黄门在低声介绍着自己。何时中进士,所为何官,有什么政绩,为什么召见,下一任要到哪里。简明扼要,把自己的履历说得一清二楚。
听了这些,杜中宵心中不由有些失望。他还以为自己被皇帝重视,定然早已经熟知自己的政绩,在地方是如何施政的,才被召见。召见的时候,说不定还要问些治国方略呢。现在看来,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大约是自己政绩太过突出,下面报了上来,皇帝礼仪的见一回罢了。
直到那小黄门把自己介绍了一番,杜中宵才听到一个温和而又不失威严的声音“你在永城地方为官三年,提举营田务,开田一千余顷,收粮万余石。近几年营田,未有如此功绩,甚是难得。”
杜中宵躬行礼,连道不敢。
上面又道“永城知县一任二年,治绩均第一。税赋完足,月余即交齐,从所未见。且问你,如此是县里钱粮尚有余力,为何没有羡余”
杜中宵恭声道“赋税皆有账籍可循,按正税及杂钱,实不足上缴州郡之用。幸赖县里面有一处公社,是公吏差役凑钱所建。钱粮不足,皆从公社所取。公社之钱,用于公吏差役发放,修桥补路之用,皆有用处,不是多余之物。是以钱粮完足,却无羡余。”
上面沉默了一会,才道“你建那处公社,既非官物,也非民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终非正途。朝中大臣议论多次,不知如何处置,你有何见解”
杜中宵道“臣以为,公社好就好在既非官办,也非民有,模糊自有模糊的好处。若是官办,则必然被州郡所取。县无余钱,则官吏无心,甚县内外勾结,必然办不下去。若为民有,则官取之就是侵夺民财,不能补县里使用。所谓公社,自然是县民公有,以备官之不足,民间灾祸。如常平仓,是取官物备民间灾荒,公社则是以民力备县衙使用,补正税之不足,庶几无差。”
上面又沉默了好一会,才道“你说的虽有道理,只是终非正途。官贪者可上下其手,无能者则势必亏钱,却难长久。你能想出此法,既便官,又便民,已是难得,只是还需完备。”
杜中宵拱手称是。
上面又问“此去并州,为一州签判,非一县之地可比。治下兵民众多,又在边地,养兵安民之责极重,又当如何边地不比中原,旧法不可行。”
杜中宵理了一下思绪,沉声道“天下事,无论军事民政,在钱粮。臣不知边地如何,只知只要钱粮充足,不缺军中使用,又能不扰民,必能大治。”
“钱粮那些地方缺的就是钱粮啊党项反叛,战事绵延八年,国库已空,地方残破,要钱粮充足谈何容易你又有何法,能保钱粮不缺”
“广收钱粮,第一自然是治生产。臣闻河东路地广人稀,野多旷地,当循亳州营田之法,招募人垦种,以补军粮之缺。第二河东多石炭铁矿,冶铸极多,只要善于利用,可以广收钱财。此一工一农,为多收之法。治下军民众多,不事生产,赖商人转输。朝廷在河东路行入中法,多虚估,臣闻,至于虚估近十倍者,扰乱价格,败坏钱法。当由朝廷设市,行商,不图取其利,只去其弊。”
用杜中宵前世的话说,经济败坏,那便一手抓生产,一手抓贸易,发展生产,除低流通成本,提振经济。至于到底要采取哪些措施,只能等自己到了再说。
此话说完,上面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回音,想来是在考虑杜中宵说的可行。等了近一盏茶时间,才等来一句“勉之”,便就被打发出来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