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22章 实验(2/2)

    杜中宵道:“好,你只要好好做,把这里的土地整治好了,便就安下家来。种地虽苦,却强似在河上拉纤,就连船工也比不过。河上讨生活风里来雨里去,着实不易。”

    史强连连点头:“官人说的不错,我们河上人家最是辛苦。若不是没有办法,谁会守着一条船过日子?一个不好,损失了货物,还要赔偿,那就更不要提了。”

    因为认得几个字,史强被任命为一个小头目,不只是有吃有住,每月还领几贯钱,比以前在船上的日子好得多了,这些日子干劲十足。

    聊了几句,杜中宵到一边坐交椅上,看着不远处汴河上的白帆想心事。

    在这一带垦田,建新村子当然不是杜中宵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目的的。除了对付马蒙这种祸害以安定地方之外,还有进行社会实验的用意。自己考了进士当了官,不可避免地踏进了政治旋涡。多了一千年的见识,当然不能只是为了当大官赚大钱那么低俗,而应该建些功业。

    这个年代,政治和经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农业和农村,杜中宵要从建立新的村子开始,慢慢摸索适应时代的治理方式。宋朝原来不抑兼并、对基层基本放任不管的道路已经走到尽头,凡是有识之士,几乎都在考虑农村改革的问题。一派以李觏等人为主,主张恢复井田制,平均土地。还有一派则力主不动土地等关键问题,而是以宗族为核心立乡约等自主治理。历史的教训告诉杜中宵,这些做法都靠不住,更不要说双方还打得不可开交,深陷党争之中。

    井田制不是复辟先秦的奴隶制度,而是一种半公有制的生产方式,或者可以说是集体经济和私人经济的结合。井田制的核心是均地和降低税收成本,主要目的是幻想用这种方法消灭地主阶层。历史进程已经证明,没有强大的组织,这种幻想不可能实现。

    杜中宵也曾经想过如果自己做主,要如何改革农村经济,想来想去没有什么完美的办法。只好一切从头开始,把自己前世见过的,学过的,和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这个年代存在的,各种方法都试一试,看能不能磨合出一种合适的制度。暴烈的土改这个时代没有基础,这不是农村普遍破产的时代。其他的集体经济、大庄园、小自耕农等等,杜中宵都想试一试。没有哪种制度是最好的,历史进程中,其实几乎每种土地制度都破产了,农业的出路就是把其他产业发展起来把人转移出去。在这个发展转移的过程中,哪几种制度最合适效率最高而已。

    在这些新建的庄子里,杜中宵还想夹杂保甲、民兵等的实验,找出乡村合适的组织形式。这是个面临迫切改革的时代,真正经历过,有事实来证明自己的主张,比将来思想交锋时单讲理论可靠多了。不然真有自己主持改革的一天,总不能跟反对派说,这是一千年历史的总结吧。更加不要说,历史总结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即使正确也不一定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

    杜中宵记得,自己前世像一些基本国策,都会随着时间发展,在几十年的时间就不得不调头。把一些政治理念当成绝对真理,结果就是引发党争,未必会有什么好处。政治是人的政治,又不是宗教一样念经,怎么可以用口号式的教条指导,一切都要本于实践才行。

    做了这几个月官,杜中宵再想一想前世学的历史,结果发现其实用处不大。除了历史大势讲得明白,一涉及到细节就一无所知,特别是对这个时代的社会基础几乎是一片空白。拿着课本,找不到现成的解决办法,一切还是要靠自己去摸索。

    (今天有事一更,见谅。)

    ,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