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凉如水。
殿中依然灯火明亮。
皇帝披衣坐于案前,手执朱笔,批复奏折。
如今每日呈到宫内奏事处的奏折,得有上千本,有奏事折,请安折、谢恩折、贺折等诸类。这些直接呈到宫中,不通过通政司,不经宰辅们折子,皇帝如果全都亲启,肯定一天得占用大半时间。
因此皇帝也让内三省主官秘书监、殿中监、内侍监协助筛选,比如三品及以上封疆大吏的奏折,都由他亲启亲回。
李靖上奏折请安,罗成提笔在奏折后面朱笔回复,“朕躬甚安,入秋以来更觉好,卿好么?朕实时常想念,可保养身体,若岭南局势安稳,来京朝集,君臣相会矣。”
又拿起一封,却是分封于关外的东宁王罗士信的奏折。
士信奏请圣上允两个满六岁的孩子入京读书。
罗成回复,“朕派人前来迎接,小六你也可以一起入京朝集,早点来,多呆些时间,陪陪太上皇和皇太后他们,正月后再回去。”
日南郡太守裴成栋上改名折,请皇帝赐准。
因为其名字中有个成字,需避皇帝名讳。
罗成回复,“朕此前已经下诏宣布,除与朕同名同姓,否则无须避讳改名,你的名字成栋挺好,朕很喜欢,不用改。”
避讳这在古代是很寻常的事情,古人要避祖先父亲的讳,也得避皇帝的讳,因此名字不能犯讳,甚至地名也得避讳。
就比如前朝之时,因为要避皇帝杨广的讳,于是广陵改成了江都,广安改成了延安,广饶县改东海,广都县改双流,广化县改河池,广州改为番州等。
而为避杨坚父亲杨忠的忠字讳,甚至中书省改成了内史省,侍中改成了纳言,中书令改成了内史令等等。
还有,历史上李绩原名徐世绩,后来赐姓李为李世绩。李世民当了皇帝后,于是避讳改为李绩,就连朝廷六部之一的民部,也因此改成了户部。
罗成对于这种避讳改名,并不太支持,今天避这个讳改人名改地名,下次避那个讳又改一遍,改来改去,实无必要,还容易引起混乱。
于是罗成在即位之初就下达了关于避讳的诏令,除非与皇帝同名同姓方需改,其它的带有成字的并不须改,写到这个字的时候,也无须用通假字代替。
至于地名,更无更改的必要,甚至他还要求把隋朝时改名的那些再改回来,比如内史省改回中书省,纳言改回侍中。
江都改回广陵等等。
当然,如果在日常书写之时,要避父讳这些,还是听其自愿,但正式公文等中,不允许避讳改字,以免造成歧义。
为君者读,为尊者讳,为贤者讳,虽表示尊敬,不直呼其名,不直书其字,但地名等也如此避就过了,尤其是不但姓名避,如果连名字中的一个字也要避,那哪里避的尽呢。
将一众三品以上的奏折都看完并批复,也用了一个多时辰。
不少奏折因没有要事奏报,因此罗成统一在后面回复知道了三个字而已,至于三品以下的折子,有亲信的内侍太监和殿中太监以及秘书监等负责为皇帝先筛选,有重要内容的皇帝才会亲自处理,一般的请安啊谢恩啊进贺等就交给他们代为回复。
“陛下,天色不早了,通政司那边府院宰辅们处理的章疏奏表还要看吗?”殿中太监小声问。
“几时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