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能力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从事某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包括工作技能、对环境适应的能力等。工作技能的培养,应该从学校开始做起。要充分利用机会深入实际锻炼自己,如社会调查、学校集体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实践锻炼,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抓紧在校期间进行弥补。
人际交往技能
人际交往技能是社会基本技能之一。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虚心求教,克服嫉妒心理;
2培养待人宽宏大度的品质。在人际交往中要求大同存小异,待人宽厚,能谅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的缺点;
3增强自信心,克服”社交恐惧症”。大学生毕业后,少不了接触各方面的人,如不能应对自如,恰当交往,将影响个人的人际关系。所以,恰如其分地与人交往,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努力提高和完善的一种能力。
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是指自理生活、**解决生活中困难的能力。生活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年轻的大学生应该在培养生活技能的过程中显示立身、立世、立业的本领。
就业能力中还包含着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这些都应该靠长期积累才能获得。就业并不是一个即时的过程,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即使是有了一份好工作,也会涉及到能否保住这份工作、能否在此基础上过渡到更高的层面上的问题。所以,提高就业能力,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无论何时,意识到这一点都不算晚。
如何看待改行
在选择工作的过程中,所学的专业与就业的实际情况有背离,往往成为困扰毕业生的一个难题。
”学以致用”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初衷,但你确立所学专业时的情况与你毕业时社会的需求情况,不会完全吻合,当时的种种预测和考虑或许已经过时,所以不必拘泥于从前的想法,即便是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与所学专业完全相同,也不能保证今后你不会面对改行的抉择。据统计,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初改行的比率为16,毕业后五年的时间内为29,十年内的比率为45。由此可见,改行并不是个别的现象。
这里所说的”改行”,也包括从事与当时所学专业相近似却也有明显区别的工作。也就是说,虽然看上去,好像你的就业结果偏离了你的所学专业,但实际上二者之间往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所学的东西完全能在新的条件下,显现出它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来。比如,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改行去做公务员、记者、甚至是企业管理,好像是行业跨度很大,没什么相通之处,其实不然,师范专业的好多课程中的知识恰恰都没有荒废掉,其中培养和熏陶出来的写作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交流的能力都可以在新的岗位上很好地发挥出作用。
如果你觉得,改行会让你失去在知识上的优势,从而不能胜任陌生工作的话,这个顾虑也许是多余的。
要知道,几年的大学生活中所学到的东西,是由两部分组成的:1专业知识;2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能力。专业知识当中有很多的内容不能完全应用到毕业后的工作当中,而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能力,却能够时时事事地帮助你应对各种情况,完成各项工作,这也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和大学生之间的明显区别。
所以,在比较理想的工作机会和你所学专业产生的矛盾面前,你尽可以抛开那些不必要的顾虑,改行不是一个大得令你头疼好几个月的问题。
骑驴找马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之后,大学生就从精英层走向大众化,由”天之骄子”变成了普通的劳动者。
在这样的情形下,有就业机会还是不要放过为好,越往后拖就业难度越大。多数大学生就业的方式应为”先就业,后择业”。拿到毕业证不等于就是人才,大学生刚毕业,最好别太注重眼前利益,有些人对起薪要求甚高,往往错失良机,最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牢骚满腹。要看自己当前从事的工作是否有利于自己的长远发展。如果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即使收入暂时低些,也要踏踏实实地工作。
”先就业,后择业”可以回避就业压力、经济压力,这并不是对首次就业不重视,而是希望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和兴趣所在,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不怕从基层做起。现在”终生学习”的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大学毕业只是一个新的,对大多数人而言,非”大城市”、”高薪”不干是不太现实的。民营企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热点去处,正反映了一些大学生的重新定位。
同”一步到位”相比,”骑驴找马”可为自己”拼后劲”积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经验。经过基层的磨炼和非所学工作经历,往往更能胜任日后的高职位。
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后再考虑调换到自己心仪的单位或者行业,抑或走自己创业的道路,才是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正确途径。
第3节:如何看待大公司小公司
宋立达著
如何看待大公司小公司
小型公司职位分工不明确,往往一个人要担当几个人的职务,比较有利于学到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缺点是稳定性和正规性较差,因其规模较小,市场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相对薄弱,一旦经济环境改变,就有不能立足的危险。
大型企业在上述方面相对就具有优势。它规模巨大,资金及技术力量雄厚,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置身其中相对较稳定,不用时时担心失业。但是大型企业人才济济,分工细致,对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不是很有利。
先从脚下看去
毕业生要明白自己就是一名没有经验的新兵,是”人才”的”半成品”,用人单位之所以招聘你,并不是因为你拥有大学生的光环和一纸文凭,而是希望招到有较高素质的”学徒”,通过培训后能成为后备的骨干人才。当认清自我,摆正位置后,就不会浮躁不安和患得患失,而是能轻装上阵。
既然是正式迈向社会的新人,步履尚且蹒跚,面对激烈的职场角逐,遭遇到一些挫折、摔上几跤肯定在所难免,这是人生的第一次挑战,这样的挫折在日后的岁月里还将不断面对。大学毕业生拥有的最大资本是年轻,而年轻人多经历些风雨,将是今后人生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宝贵财富。不过分看重成败,积极行动,对求职过程中的一时成败淡然处之。
按一般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大学毕业后三到五年主要是积累期,是离开校园后进入社会大学的再学习期。最初的一份或几份职业,是选择一种职业发展方向。有机会进入大城市、知名用人单位固然值得争取,那会提供一种良好的成长环境;而到中小城市、中小用人单位也未尝不是一种发展途径,避开人才竞争最激烈的地方,这种安排更易脱颖而出。因此要培养一种目光长远的心态。
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要等待机会和运气的降临,而是要主动出击,踏实走好每一步。不要因为怕苦怕累而放弃从基层做起的难得历练机会,其实起步的时候从基层做起,根基最为扎实。
在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时,别归罪于学非所爱、学非所用。当你不能在”兴趣”中寻找工作的时候,就必须学会在工作中寻找”兴趣”。玩世不恭,新潮前卫,处处摆”酷”,不愿出去找工作,嫌这儿工资低那儿待遇不好,一说找工作就是自己要当老板,非好职业不去,非外企不可,这些想法暴露了部分大学生缺乏审时度势的能力。正确的做法是切实地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从而找准自己的定位,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务实并不是说不需要选择,但选择并不等同于挑挑拣拣,左顾右盼。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无从下手,莫衷一是,最终错失良机,开始时犯机会主义错误,最后犯逃跑主义错误,始终处于被动的态势之下。
学会自我约束
”成功哪是靠什么天才,有一大瓶胶水就够了,往你裤子上抹一把,再往你椅子上抹一把,然后就坐下吧,不干得如花似锦就别起来。”这话道出了普通人成功的诀窍:养成自律习惯,执著于目标。20世纪50年代,一组研究者着手对几百名大学男生作追踪调查,了解他们的人生之路。结果发现,学习成绩同他们以后的成就并无多大关联,而某些素质,如执著、可靠、眼光现实和富于条理,却更为重要。还有个举足轻重的问题,这就是能否将生活享乐推迟,而不是提前。
行业的冷热并非一成不变
择业也有追时髦的。哪个行业热,就向哪个行业钻。不过有一热就有一冷,热门行业也会冷下来。几年前,不少人抢着进入it业,不愿进传统行业,孰不知像美国那样的发达国家也没有放弃发展传统行业而只重it,加入传统行业的人也大有人在。放弃自己的专业改行等于砍掉了自身优势。当个人的专业所限不能马上进入热门行业时,最好量身择业,不放弃所学,不盲目跟风,而是立足本专业,脚踏实地学习,积累丰富的专业经验。大学毕业生只把求职看成自己走向事业成功的
...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