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你在哪里?龙飞羽听得出来,这声音并不是体内元神所发出来的声音。
“我是你,你是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只要你不害我就行了。
龙飞羽想到这里,见这里没有什么好看的,便顺着那梯子来到了洪荒阁楼上,楼上也没有什么好东西,但是他觉得这里的布置十分好奇:对面是一张巨大石椅,两边各有两个稍小一点的石凳,其余便没有什么好东西了。他本想仔细找找看,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东西……
这时那个声音又响了起来:“孩子,你该离开这里了,回去吧!完成你应该完成的使命。”
还没等龙飞羽回应,就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后背推了一下……
龙飞羽猛地睁开了眼睛,看了看周围,才发觉原来是做了一个梦,但马上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那只似鼠非鼠的小动物正瞪着黑黝黝的眼睛看着他呢?他不由得伸手摸了摸那小动物光滑皮毛,那小动物十分受用的样子,眯着眼睛享受着抚摸。
“我得给你起个名字,嗯,嗯,就叫你小雪吧!”
那小动物好似颇有灵气,使劲点着小脑袋。“你总不能老是在外面呆着,这样吧,你到我的戒指里去好吗?”
那小动物又点了点头。
龙飞羽右手一挥,只见一道五彩光茫划过,那小动物便到戒指里去了。他抬起头看了看墙上挂钟,离布兰德约定的时间还有近两个小时,便不着急了,但也不觉得饿。只是觉得刚才那个似梦非梦的情景有如真的一样。
</div>
卷二 生死特训 第13章 生死特训--②
卷二第13章生死特训--②
“这是真的,这一切都是真的,这些都是真的。”龙飞羽这些事情与自己在天堂镇进入那个古塔并没有什么区别,而天堂镇的古塔也只有两次楼,只是里面的东西是不同的。
对了,我看到的那的些情景应该是《山海经》中提到过地方。
他的脑海里开始涌现出以前自己所学有关《山海经》方面的知识: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一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却折服于《山海经》,曾一口气写下《读<山海经>十三首》诗,留传至今。其中的第一首诗就表达出他读《山海经》后快乐兴奋的情绪和通晓天下的效果:“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山海经》本身就是一部综学合各种知识而显得庞杂的古籍,自古以来对它的性质众说纷纭,而对它做的目录学分类也不统一。西汉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论其性质说:“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看作是地理书。此后的历代史籍目录颇有同其说者,如《隋书·经籍志》等,就把它列入地理类。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山海经》归入数术略形法家之类,看作是巫卜星相性质的书。此后也不乏同其说者,如《宋史·艺文志》就把它列入五行类。明朝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说:“《山海经》,古之语怪之祖。”看作是神怪之类的书。清朝官修《四库全书总目》在辩驳了诸家的说法和归类后,认为“核实定名”,应是“之最古者”,又看作是性质的书。清末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把《山海经》列入古史类,则看作是史书。鲁迅在《中国史略》中,把《山海经》称作“古之巫书”。就《山海经》的性质及其成书来说,鲁迅的论断是确定不移的。
《山海经》确是古代的巫书,是一代一代的巫师把所见所闻通过口耳相传,积累而成。很早以前,巫史不分,是具有世袭性和专业性身份的一群人。他们是那个时代学识广博的知识分子,主持山川神灵的祭祀典札,接触各种人物,相互交往频繁,享有交流吸收各种文化知识的优越条件,负有传递保留各种文化知识的重大责任。他们的社会地位较高,主要充当氏族首领、部落酋长和奴隶主的高级顾问。为了让一般的人信服自已、崇拜自己,巫师们就要尽量表现得见多识广。于是,他们努力积累文化知识,采掇奇闻异事,使掌握的文化知识代代地增加。后世的人把巫师们口耳相传的知识加以整理记录,就成为《山海经》所依据的原始资料。到了战国时期,有人把这些性质相似而杂乱无章的资料编撰成文,《山海经》就产生了。到了汉代,又经人增删润饰,就成了现在所看到的《山海经》。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