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是云华恨离殇(原名:七世)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一世、《长干行》:第二章、初识(一)
    第一世、《长干行》:第二章、初识(一)

    脚下轻快的走了几步,聂芸欣走出草屋后门,来到屋后水道的小桥上时,她忍不住停下脚步,沿着水道的脉络看向那高耸入云、巍然屹立的险峻高山,而就她入目所见,那山头之上云雾缭绕,然山顶至山腰之处却是银白覆盖,在午后的阳光照射之下,莹光闪烁、耀眼夺目,刺得人眼眸发疼。

    有了这段时日从桂嬷嬷那儿得到的讯息,聂芸欣知道,那山就是分隔了北方楚国与东方淮国两国领土的落华山。

    “银妆素裹一苍翠,楚淮之下见落华”

    据说,落华山是这天下最出名的一座山,许多文人雅士都爱拿这落华山来当引子,吟诗赋词、弹琴作画,样样不离落华山。

    「唉……」收回视线,聂芸欣眸色无奈,轻轻地叹了口气,她叹气的原因不为其他,只为了一件事──她穿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架空朝代。

    依桂嬷嬷所言,她所处的地方是淮国,此时天下三国鼎立,北方有蛮人凤族所建立的楚国、南方有叛前朝而立的齐国,东方则是她正待着的、历史最悠久的淮国。

    兴许是淮国在东,故而淮国也是以东为尊,淮国国都建于东边的丹城,沈家村所在的闽县则位于淮国北方,是一个堪比花生米的小县。不过,虽然县小,但是县大人还是很有节操,除了偶尔贪几杯小酒,倒也没做出什幺出格的事,将闽县治理得还算挺好。

    淮国人有多爱东边,这一点聂芸欣从沈家村就可以窥知一二。

    沈家村的位置在闽县东边,而沈府的所在之地也处于沈家村东边郊外……聂芸欣真是彻底败给淮国人了,一路向东到底,   他们对这东边是有没有这幺狂热啊!

    敛下心底的哭笑不得,聂芸欣回头看向那处于沈家主屋后方的破草屋,她虽然早就知道屋子有多破,可当站在外头一眼瞧去,见着那屋顶残破不堪、屋体摇摇欲墬的草屋时,她的嘴角还是忍不住泛开一阵苦笑了。

    你说,这人到底能有多自私啊?

    沈家二夫人为了不让村人指责她心胸狭隘、无良可耻,也为了以防沈丰禾随时回来,所以哪怕她再讨厌沈青,她也不将她给赶出沈家,只把她放逐在主屋后的这幺一间破草屋,听说这草屋的前身还是间柴房。

    一想到沈青那凄绝可怜的身世,聂芸欣都忍不住想眼眶泛泪了,嘴里不自觉轻声念着。「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沈青啊沈青!妳这抹魂魄都不知道飘哪儿去了,就换了我来替妳受苦啊!」

    然而,说归这样说,但聂芸欣也很清楚这局面是她给自己造成的,是她为了弄清为何今生和顾清华无缘,怀着想扭转未来的心思找来的,所以仅管她如此想,可也很认命的在叹了一口气后,就抱着要洗的衣物往楚河走去了。

    步过小桥,朝着沈家村里的方向再往前走大约三里多一点,还未到沈家村内,聂芸欣就能先远远瞧见楚河那波光粼粼的水面了。

    楚河之所以叫楚河,顾名思义,就是因为楚河的来处与那水道一般,都是来自于落华山源源不断的雪水,而在淮国人的观念里,落华山是楚淮两国分界,故也代表着楚国,所以他们就将来自落华山的河取名为楚河。

    不知是不是沈青身体的记忆在作祟,望着那川流不息的楚河,聂芸欣竟没来由的感到一阵心慌,下意识的往后退了几步,霎时间竟有种想逃跑的冲动,而她这一退却猝不及防的撞上某样东西。

    「唔……」虽然身后的阻力不强,冲击力道也不是很大,而那撞到的物件由后脑勺感受起来也是硬中带软,但撞到的当下,聂芸欣还是下意识的呻吟了一声。

    正当聂芸欣还没来得及去弄清楚自己究竟撞到什幺东西时,却先一步听见身后传来句带着笑意的话音,以戏谑的口吻说着。「丑丫头,妳后背不长眼,拿妳的背欢迎我干幺?」

    一听那俨然是异性的男声,聂芸欣不禁微怔,心思飞快的转动寻思着,身后这人听来好像认识沈青,可这人会是沈青的谁呢?

    几瞬间,沈青快速的将桂嬷嬷告知过她的人名逐个想过一遍,但却怎样也想不出里头有哪几个人会这样称呼沈青,而且语气听来还很熟稔?

    彷彿是见沈青僵在原地没有动作,身后那人纳闷的又唤了她几声。「丑丫头?丑丫头?」

    第一次被那人叫丑丫头,沈青因为怔愣住了,所以没多在意,但是此时再次听到那人不住地叫她丑丫头,她这心里就有几分不悦了,当下就想转过身去驳斥那人几句。

    然而,就在这时,那人兴许是看沈青还是没反应,竟突然一个步伐走到她前头,猝不及防的与她大眼对小眼,毫无错漏的对上了面,接着在她还因那人这冷不防的动作而呆愣时,那人又朝她开口蓦地大声喊了一句。「丑丫头!」

    「啊!」那人瞬间加大的声音,老实不客气的狠狠吓了聂芸欣一大跳,叫她立刻大叫出声。

    「吓!丑丫头,妳干幺突然叫这幺大声?」她的反应也吓到了那人,只见那人立刻往后退了几步,口吻惊愕的朝她问道。

    闻言,聂芸欣勉强叫自己稳下心神,惊魂未定的看向眼前那人,就见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年约十四、五岁的男孩,而那男孩的肤色如麦,面容如镂刻般刚毅,鼻梁坚挺,眸光似星、瞳色如墨,漂亮的双眼皮底下蕴着的是一双清澈明亮的眸子,她与其目光相对,一时看来竟觉得如此熟悉。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