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小飞赶紧急急忙忙的走进了布达拉宫的法王洞,我们在二回廊的西北端即可进入布达拉宫最早的建筑之一法王洞(曲吉竹普)。法王洞是7世纪吐蕃时期的建筑,是一座岩洞式佛堂。建筑在布达拉山的顶上,左右两侧配有两座小白塔,位于红山的最高点,其位置也恰好在布达拉宫的中央。殿堂面积不大,约30平方米,曾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长期居住过的殿堂,为松赞干布的修行室。
这里面真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别具风格,别有一番洞天,特别是那些高墙上更是五花八门,花花绿绿的一片,上面栩栩如生的绘有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西北青风神等等佛教护法。每幅画均高约6米,宽约5米,天王形象高大威武、凶神恶煞,或持宝伞、或握慧剑、或弹琵琶、或缠绞龙、或骑神兽,镇守四方八面,以防邪魔外道。而且继续往前走,高墙上的画也跟着变化多姿,丰富多彩起来,图案内容有云纹、卷草、缠枝卷叶、宝相花、西番莲、石榴花、**宝珠、梵文六字真言,八宝图及佛像、狮、象等各种植物花纹。有彩画,也有各种各样的雕刻,形式多样,有压地隐起和剔地起突两种,即浮雕和半圆雕。也有雕刻花纹是采取预先刻好花纹,再贴到梁、柱、雀替、斗拱之上的作法。色彩以朱红、深红、金黄、橘黄等暖色为底色,衬以青、绿为主的冷色。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然后洞里还有封诰、印鉴、礼品、文献典籍、贝叶经、佛像、唐卡、法器等十分罕见的藏文经典,深藏的稀世文物。贝叶经、白釉暗海螺纹碗、铜制的八瓣莲花大威德金刚像、有各式唐卡(佛教卷轴画)近万幅,金质、银质、玉石、木雕、泥塑的各类佛像数以万计。皇帝的赦书、印玺,各界赠送的印鉴、礼品、匾额和经卷,宫中自用的典籍、法器和供器等。其中如金汁书写的《甘珠尔》、《丹珠尔》(两者都是藏文的《大藏经》)、贝叶经《时轮注疏》、释迦牟尼指骨舍利、金册金印,全部都是稀世珍宝,价值连城。特别是一尊银质千手千眼观世音像更为引人入胜,此像共11面1000只手,前方三面为静相,右方三面为半静半猛相,左方三面为猛相,上部两面为笑相,顶上有无量光佛像,每只手的掌心上均有一只眼睛。采用纯银制成,面部涂金,高约3米,造型优美,工艺精巧,造型别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