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他说中国主义是内刚而外柔的。《易经》书是中国哲学的总纲,全书以内刚外柔为美德。例如,“泰卦”是内阳而外阴,“明夷”是内文明而外柔顺,“谦卦”则山在地下,“既济”则水在火上,无一不是内刚外柔的表现。孔老为中国的两大教主,其立教主旨,一一与易理相合,老子则被褐怀玉,孔子则衣锦尚纲。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孔子则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句句都是外柔内刚的精神。我国数千年以此立教,自然养成一种民族性,所以中国人态度温和,谦让有礼,这便是外柔的表现;一旦正义所在,勇气奋发,不顾身命,这便是内刚的表现。我国民族性既然如此,故我国对日抗战,最后胜利是决然无疑的。这种外柔内刚的精神是中国主义的第二特色。
第三,他说中国主义是人己两利的。西人主张天演竞争,知有己而不知有人,这纯是利己主义;印度教义以舍身救世为主,知有人而不知有己,这纯是利人主义。中国主义则不然:纯乎利己、孜孜为利者,是孟子所深斥;纯乎利人、从井救人者,亦为孔子所不许。儒家的主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人己两利的主张,是中国主义的第三特色。
第四,他说中国主义是修齐治平一以贯之的。印度学者所讲的是出世法;西洋学者所讲的是世间法;中国学者所讲的也是世间法。但西洋近代流行的各种主义互相冲突,纷争不已,成为互不相容的几件事物。而中国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于是个人也,国家也,社会也,就毫不冲突。其言曰:“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俨然将人、己、物、我成为一个浑然的整体。这种兼容并包的精神,是中国主义的第四特色。
第五,他说中国主义是仁义与功利融合为一的。印度教徒满腔子是慈悲,绝口不言功利;西洋科学家满腔子是功利,几不知仁义为何物。而中国学说,则能将仁义与功利融合一致,欲求功利,当从仁义着手。《孟子》全书即是发明此旨。如说:“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必为政于天下矣。”行文王之政,就是行仁义;为政于天下,就是尚功利。欧人主张武力统一,是用一个“杀”字统一世界。孟子则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是用一个“生”字统一世界。其说绝精,细读自知。这种仁义与功利融合的精神,是中国主义的第五特色。
第六,他说中国主义是物质生活与道德生活并重的。印度教徒乞食为生,不事货财;欧美富豪好货贪财,骄奢淫逸。伦敦也,巴黎也,纽约也,以及日本之东京也,可说是拿弱小民族的血肉建成的。而我国孟子则说:“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又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达尔文“生存竞争”之说,孟子复生,亦不能否认;但孟子的学说,一达到生存点,即截然而止。而达尔文则盛倡“优胜劣败”,成为无界域的竞争。世界列强一得到达氏之说,就像疯狂一般,向弱小民族掠夺,势不致列强胀死、弱小民族饿死不止。我国古人早见及此,所以说:“衣食足而礼义兴。”一达到不饥不寒,即教之以礼义。故信从印度主义,不免饥寒;信从西洋主义,蔑弃礼义;这两者的偏颇极端,中国学说最能折中起来,是为中国主义的第六特色。
`1<w>1`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