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全本珍藏版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一百三十九章 遗产制(2/2)

    宗吾打算写的《外交私议》,前面已经说过,因“七七事变”突起,他便改写成《抗日计划之商榷》了。在这篇计划书中,为配合抗战的顺利,同时也谈到了外交——战时外交。他更谈到了中华民族的特性,自数千年来的文化传统,是“抵抗而不侵略”的民族,也一并将这种态度昭告于世界。♀他自“九一八”以后,即大讲其“厚黑救国”的种种理论,以为世界战祸,一触即发。若不思患预防,则事变之来,必有措手不及之势。因此,他在数年之内,无论是脑中所想的,口中所说的,以及笔下所写的,都是关于如何救国家、救民族的问题。此次日本帝国主义者无端挑起了侵华的战争,立刻便激发他平日胸中所蓄,由空泛的理论步入了实际的问题。他不再开玩笑了,他严肃起来了,他把中日情势和世界全局,作了一番彻底的观察,于是而有《抗日计划商榷书》的问世。这篇《计划书》,据说是随着“七七”的第一声炮响,跟即以笔杆应战,那时正是挥汗如雨的天气,但他不顾一切,在数昼夜之中手不停挥地把数万言的《计划书》一气呵成了,他把这篇文章和《制宪私议》合刊的意思,就是认为“制宪”与“抗日”是不能分开的。必须制定宪法之后才有真正的民主政治;有了真正的民主政治,全国的力量才可以充分地发挥出来,以对抗我们的敌人。这样,才可以说到抗战与建国同时进行,而中华民族才可以从抗战中强壮起来。所以他这篇《抗日计划书》是处处顾到内政与外交的。读者如欲评判他的得失,即当留意以下数事:第一,我们不可忘记这篇《计划书》是在抗战的最初期写成的;第二,我们人人心中自问当抗战初起时,究有如何的计划;第三,政府在当时所表现的,究有如何的抗战国策;第四,在当时全国的报章杂志上,更有些何等高见的此类文字。如果把这些情形一一回想一番,然后再来评判这篇《抗日计划书》的得失,就不至掩没他的苦心了。那篇《计划书》的大意是这样的:

    这次中日战争,算是世界第二次大战的起点。第二次大战与第一次大战,意义迥乎不同:第一次大战,是列强彼此争殖民地,争市场,因而发生冲突;第二次大战,是强国侵略弱国,弱国起而抗御,并要求解放的战争。中山先生讲民族主义时,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全世界弱小民族对压迫者作战,而今果然开始了,所以我们此次对日作战,在本国内,则应全民抗战,在国际上,则应本着中山先生的指示,组织一个弱小民族联盟,喊出“弱小民族互助”的口号,使前次威尔逊“民族自决”的主张于此次大战中实现出来。中山先生又说:“我们今日要用此四万万人的力量,为世界上的人打不平,此才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天职。”基于这种训条,我们又该喊出“人类平等”的口号,把对日作战的意义扩大,使全世界人知道我们对日作战是为人类要求平等而战,是弱小民族对帝国主义抗战的开始者,不是两国间普通的战争。我们把此次抗战的意义弄清楚了,抗战与外交双管齐下,拟具整个计划,昭告全世界,使参加第二次大战的民族循着正当的途径走去。使一战之后世界永久和平,才不至重蹈第一次大战的覆辙,牺牲了数千万人的生命,无丝毫代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胎于第一次大战中早已种下。第一次大战,英法诸国倡言主张公道,打倒德国的强权,许给殖民地以自由,要求助战;威尔逊又提出十四条原则,主张民族自决;弱小民族信以为真,一致奋力,把德国打倒了,哪知“巴黎和会”列强食言,不惟所许的自由得不到,反增加了许多压迫,弱小民族才知道是受骗了。如果第二次大战发生,要想弱小民族再来帮助,这是不可能的,或许还会反戈相向,故英法诸国提心吊胆地恐怕大战发生。日本窥破此点,“九一八”之役,悍然不顾,阴以世界大战相威胁,国联只好听他。阿比西尼亚之役,西班牙之役,意、德都是以世界大战相威胁,国联也只好诸多迁就,避免大战发生。正义既不能伸张,于是讲强权者遂愈无忌惮。英、法诸国所主张的集体安全制,等于满载而归的强盗劝导初次出马的强盗放下刀杖、充当良民,宜乎德、意、日三国对于英法等国诸多不满,主张殖民地重行分割。所以说,第二次大战的祸胎是第一次大战种下来的,是英法诸国自身有惭德生出来的。因此,若要主张公道的话,从英法诸国口中说出,就要受法西斯国家的指责;即使勉强说出,也是理不直、气不壮;必须从中国口中说出,才能理直气壮,才足以召号世界。

    `1<w>1`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