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我们又去了朱家角镇,一听这就是一个南方的名字,它在我们的公司与上海之间。
古镇朱家角历史悠久,早在一千七百年前已形成村落,宋、元时形成集市,名朱家村,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名珠街阁,又称珠溪,以布业著称江南,号称“衣被天下”,成为江南巨镇。清初,朱家角米业突起,再次带动了百业兴旺,时“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老店名店林立,南北百货,各业齐全,乡脚遍及江浙两省百里之外,一九九一年为上海市四大文化名镇之一,二零零一年,区委、市府列为重点发展的“一城九镇”之一,基本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旅游区顺利通过国家aaaa级景区验收,先后获得上海市文明镇、“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五十个地方”、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镇内一条小河贯穿整个镇中,沿河几里的岸边各种商铺林立,我们走啊走仿佛没有尽头。儿子买了一顶帽子,是海军陆战队的那种海蓝伪装色的。我走了一段路看也没什么可买,就买了一把折叠扇子权且当做纪念品。
朱家角我和郝淑珍去过几次,因为那里有家工商银行分店,能使用柜员机,开始去比较随便,可是过了一个多月就不同了,因为看着这个小镇人气旺盛,前来的旅游者渐渐增多,小镇的大门竟然封死,旁边仅开个小门要收票了,每人十元钱,我们去时在小门口有吵架的一伙人,说是这里的亲戚,你说亲戚之间串个门儿还要交钱吗,为此吵闹个不休。恰巧那个工商银行就在里面的大门口,和郝淑珍向把门的一说就可以进去了。那时江南各处的旅游小镇见游客多群起仿效,纷纷进村就开始收钱,看来这是个趋势,我们公司住址的周边有好多的古镇,有南塘镇、还有大名鼎鼎的乌镇,都是可去的水乡,现在也可能大伙都要收费了。
也好,我们去的还不晚,现在北方人人都想到这几处旅游,看看江南水乡,你们看要花银子吧。幸亏我在长三角还早一些,也是不算亏,工作以前就去了珠三角、长三角这几个地方,还去过黄河三角洲的胶东半岛城市,也算是不亏了。只是东北的三江平原还没去,不过以前不是在那儿长住了吗?西部也去过西安和重庆,也可以了,今后时间还长,而且现在旅游也方便。我们回来后歇了一天,还想到什么地方玩一玩。
实际上,在长江三角只要去了上海市和周庄、朱家角这些地方,这江南的城乡就算看遍了,将来苏州、杭州再去一次也就行了,也可以说也就能代表中国了。中国大得很,县城就有两三千,地市级以上的城市六七百,都说旅游好,你能走过这许多的地方吗,还有世界呢,几百个国家几万座城市各有特色,一说是走遍全世界,可能吗?我们住的老家的城市刘庄小区有个退休的老人,我俩刚认识的时候他就说,我这一辈子啊,全国走遍了,什么地方都去过。我问了一句,新疆、西藏去过哪儿,他呆了一下说,就这两个地方没去过。我还没好意思再问几个地方,也可能我说的地方他都没去过。人啊,话不能说的太大,要不久而久之就没人信了。
游玩后过了一天,觉的儿子闲着也无事可做,就建议儿子去我们物流中心去学习学习,也算是去实习吧。我安排了几位仓管员带一带儿子,结果,儿子只干了一天就够了,不愿去了。也是不出乎我所料,物流中心虽然事不少,只是儿子衣冠楚楚的在那儿,不官不民、不工不文的样子,仓管员干活一般人也插不上手,记账也用不着儿子,只能干看。
记得有一次儿子还在中学放暑假,我也是看着儿子闲着没事儿做,就让儿子去儿子张叔叔(我的好朋友)那里实习几天,也了解学习一些商业和经济贸易方面的知识,看看他是怎么经商的,就是锻炼锻炼,他在老家的城市不是开有几十个连锁店吗,是经营衣物的。儿子在他那儿也是只呆了一天,就不愿干回家了。一问儿子如何,儿子就乐不可支的笑着对我说:
“这大老板上班一坐,一位广告商来要钱,怎么办,他说用实物顶,这位可能是电视台的人就手写了一张纸,列举了几十件大小不等的衣服,这张老板随手大笔一挥,将后面的零字儿一笔划去,几十件变成了几件,就这样还讨价还价了一会儿,你来我往,唇枪舌战商谈”
我说这就是商人啊,做生意的就是这样,哪有实来实去的。这件事儿的确也让不涉世事的儿子是看笑话了。这一次也是,儿子看学不到什么,就要求回老家的城市了,自然,那里还有许多同学等儿子回去玩呢。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