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过去了的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六十五章 在上海的浦东机场接母亲从日本返回(2/2)
    大庞我也认识,宴请我妈妈时桌上也不少原公路管理站的老同事,席间一提起我爸爸大家也唏嘘不已。大家纷纷说了我爸爸在世时的种种好处。

    这顿酒宴吃完了。我的同学赵雅芳又摆了一桌,竟然摆了有螃蟹的酒宴,很是热情。她也是公路管理站的子女,她爸是养路段早期的一把手,在文革中她爸爸由于是走资派而被什么乌七八糟的造反派不幸打死,那时她很小,她和我妈妈也认识。这一桌吃完,下一桌又要开始,大家知道,公路管理站的女孩子和妻子差不多的在上海有二十多人,都是嫁到上海的。还有二三百位上海知识青年,都是被公路管理站那年招收来做工人的,那时都返城了,妈妈认识的人很多。这样的宴会我妈妈受不了,坚决不去了,住了二十几天,就非要回老家的城市不可。我和妻子郝淑珍也劝不住只好送回,可惜那次回的急,我又是去公司总部开会,卧铺也没买到,就这样急匆匆地顺路送我妈妈回了老家的城市。实际上我也很内疚,让老人没乘上卧铺,坐了七个小时的硬座。

    在车上,遇到了一位工作的姑娘,她是学日语的,我还用日语和她交流了一路,把我妈妈气的还直翻白眼。

    把我妈妈送回家待了几天,顺便回总部开了会,这边我们公司又要培训,这些经理们又回到了胶东半岛参加培训。这次培训是请的清华大学来的教授,他讲的是“精确营销”,大家看这名称多么奇特,营销还有“精确”的。

    营销总监领着大家培训,清华大学的教授还有新花样,在讲课是老师和台下的学生动辄来一个互动、来一个小游戏,也是搞的大家兴致勃勃的。不过真正的东西也感到没学多少,据说这样的名牌大学教授下来培训一天报酬也下不来一万元钱。

    这次公司的领导层又有明显变化,一位从德州聘来的老同志成了副总监,他在公司可是一步一步做上去的,怎么回事呢?我们后来叫他孙总,比我大四岁,来公司时因学历太低被聘为下面公司的政工干事,他过去是退伍军人,大概是团职干部,前些年退在德州的纺织厂部门,这些年纺织部门的效益一直不好,山东下岗的很多,老孙虽然很有才能,也下岗没工作,于是就来应聘,因能讲就聘上了。这各分公司的政工干事是什么职务呢,是相当于政委这一角色,我们老板最喜欢仿照毛主席的办法,“把政委建在连上”,他把政委建在分公司上。这政委各分公司经理是最反对的,后来慢慢地取消了,可这老孙就渐渐地干上来了。

    在公司我俩关系很好,他的确有能力,虽然对营销一窍不通,但靠自己的努力终于学会了一些,脑子太好使,这点大家也都佩服他,平时非常勤奋,这么大的岁数倒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会分析、会总结教训、会整理出经验,文章一篇篇地出,老板尤其喜欢,正对老板的口味,升的呀也快一些。这不,很快由喊我黄总到喊我老黄了,实际上以后他就当总经理了,管着我,对我不做储运中心经理而到上海做大区经理总是耿耿于怀,曾经千方百计要把我调回去,业务上尤其看重我,后来我发生了一系列事情也和他有关。

    然后我又回到了上海的公司。但总部的情况又发生了人事上巨大变化。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