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过去了的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五章 当时吃了北京烤鸭和拍了大大的结婚照
    到北京还要吃烤鸭,实际上,过去去北京不外乎有三件事,就是我的朋友们常讲的那样:“天安门前留个影,不到长城非好汉和吃个烤鸭如国宴”。要吃烤鸭还是到前门的全聚德烤鸭店,那里是吃北京烤鸭最有名的地方,于是我俩去了大栅栏的前门全聚德饭店。在去的过程中,经过大栅栏的那条前门大街,这个老早就是繁华的商业街,那时摆摊的倒不多,还没改革开放,还不允许个人经营,不过北京特色的东西多。在“瑞福祥”绸布庄商店,看到许多人围着在买布料,郝淑珍见状也奋勇向前,从众人的围抢下,勇敢地买了一块布料,也不算贵,比较了一下,甚至比我们县要便宜得多,她满意的回来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北京的前门大街上倒是有卖大碗茶水的,一伙年轻人在那里高声叫卖,一律用大海碗盛有点儿茶叶色的温开水,一分钱一碗,生意很火,后来有个歌曲是“北京的大碗茶”,一个大姐在北京卖大碗茶开始,越搞越大,发了财开了公司,这也是个励志创业的故事吧。

    我俩好不容易到了“全聚德”,人们排队已在门前沿前门街紧贴房根排了长长的一溜,我走进饭店一看,只见张张八仙桌前都排满了等待吃烤鸭的人,什么情况呢?就是正在吃饭的人在泰然自若地吃着饭,而围着一桌站着的七八个人是等待着吃的人下去的,就是这样,吃饭的人被别人焦急地注视着,他还漫不经心地吃着,这还能吃得下去吗?我在县城呆久了,也真不习惯这样,但在北京这个大城市,那时第三产业刚开始发展,饭馆很少,在外出差的人,中午、晚间想找个吃饭的地方都难,人们对刚才说的情景已是习惯了,是见怪不怪。不过,等候吃饭的人也是次序井然,大家都非常自觉,一看这种情况,也就入乡随俗吧,就与郝淑珍按次序排起长队来。客人吃烤鸭也快,很少喝酒,也就用了个把小时。就轮到了我们,一问价格也不贵,一只烤鸭十三元六,一杯(二斤装)鲜啤酒一元,想来我俩也吃不了一只烤鸭,就要了半只和煮鸭架的汤及“北京烤鸭”带的特色小饼等,还给了卷小饼用的小葱和特有的甜面酱等,俩人就这样吃了一顿,我的食量大还喝了些啤酒,不大一会儿,就吃饱喝足,这顿“国宴”俩人仅花了八元多,也算是奢侈了一次,就这样我俩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吃了一次“北京烤鸭”。

    午饭后我俩来到了位于“前门大街”的“前门照相馆”。这家照相馆在北京非常有名,仅看它的橱窗里摆着的为各种名人拍的照就能看出:有周恩来总理的、有刘少奇主席的、有在当时才开始红起来、名震全国的中国女排队员们、还有些孙晋芳、周晓兰的个人照,我和郝淑珍看了看,还真是不错,人家连主席的像都能拍,咱们的结婚照也在这里拍了吧。商量好后就在那里拍了结婚照,那是在北京市也极少的真正婚纱照。郝淑珍身着白色婚纱,我穿上深色男式西服,打着领带,这是我第一次身着西服领带,手捧鲜花长长的绿叶陪衬在照片中,两人的合影,也是非常精神。那位摄影师也是勤快得很,又是用手势指挥,又是做出各种动作来吸引你的表情按他的意思办。当然这幅合影,现在还有,是黑白照,有两人的站立照婚纱照和并肩的横幅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能拍这种婚纱照的人在北京也是少之又少的,俩人站在一个台子上,灯光在正面、后侧面都打到了,亮的有些睁不开眼。那个曾为周恩来总理拍过照的老师傅,耐心在指挥,一边说着“往这边看,头再偏一偏,再笑一笑,好!”。他熟练的一边用手捏了一下带着长长快门线的手拿小气球,照完婚纱照,留下了地址,洗出后他们负责着了色还给寄回家里。而且信誉很好,后来一结算,花了十七元五角。多就多花了点儿吧,也是一生的唯一一次啊,郝淑珍非常心满意足,这张结婚照,至今还挂在我们的卧室墙上三十几年了,它带来了多少以往的回忆呀!这次旅行期间,郝淑珍性格也好,反正她也没要求,我说去哪儿她去哪,她没任何意见,俩人也从来没有过想法相左,都是一致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