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三国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三十七节 大元立国(2/2)
    徭役亦称力役是国家强制百姓承担的无偿性劳动。中国的男子当他是二十余岁时就要为政府免费打工主要是从事生产性劳动例如:修建道路、寺舍、城垣、宫苑整饬河渠漕运委输等另外还有在官府手工业作坊中服役。现在李亦奇免除了徭役任何人都不需去出免费工了从此官府要人做工就要出钱请工了!以前说李亦奇执政时实行公平交换不白拉民夫是试行的特别是在交州和荆州那时侯还是有徭役的现在正正式式彻底废除了辖区内所有的徭役全部废除!

    这是一项极大的德政!报纸头版头条报道!大家都在称赞认为元王殿下仁德可比拟尧舜!李亦奇收了校花入宫的消息不过如同一朵小浪花没多少人注意的不少人更说李亦奇当皇帝了一次只收几十名美女入宫还算少了甚至可以说也是仁政他们哪知李亦奇是把扬州美女的精华全部收走了这一时期扬州再无极品美女!

    同时官府开始公开招聘进宫做服待工作的宫女这是官府付钱聘请的!待遇优厚唯一的问题就是不得人身自由不过也不是终生做的而是做三到五年后就放出宫她们经过皇家培训出路很好吸引了很多家庭让女儿前来报名。要求十分严格主要招聘对象是山越之女、会稽之女和亦奇占江东之后分得田地的家庭(这部分家庭忠心高)。要求相貌过得去毕竟要在皇宫服役的身家必须清清白白审查十分严格从本人往上推三代不得有任何不良记录。

    且说回扬州各地的校花6续抵步来到王宫她们都是江南水乡天地灵气所钟的美女几乎个个都是水灵灵的一掐就出水的那种!上面所述的十一种校花几乎都有!亦奇只不过去看了看喜得他差点连他自己姓什么都不记得!

    为什么李亦奇只是去看看以他好色程度应该即时提枪上马的!原来还要经过宫里女官的筛选。

    先观察各校花的走路姿势要觉得是身材匀称姿态娉婷无可挑剔方能通过。

    接着分别请各校花进闺房要她们脱衣后再仔细检查其身体的各个部位。

    不少校花都是出身于江南新豪门贵族的千金小姐也有一些受着封建主义教育身子谁也没得见过的当然都是不依女官就请出“上方宝剑”吓唬道:“这是元王旨意你若不从只怕要背上抗旨之名连累你的家人!”这些校花才勉强走入闺房接受检查。

    女官先是检查了她们的胸部形态和质地又闻嗅其身有无狐臭接着还仔细查看了肚脐的形态、深浅其肩宽、腰围臀部的弹性大小腿的肤色、长度脚弓以及手指和脚趾的颜色。最后是有关病史的认真询问。

    体检未见异常后女官又检查了校花们的五官和头几经反复最后让她们三呼“万岁”以此检查其声带音如何。

    经过这样后通过者才能入王宫这些校花质量相当高(当然吃得好吃牛奶和鱼肉多还经常运动不好才怪!)一共送来五十八人总共是五十六人入围只有二人不及格退回之所以这么少李亦奇主要是宁缺勿烂一定要选出最美的校花进宫!另外要留有余地世界这么大如果一次来上几百人那日后呢其它地方的美女还有位置进来?

    入围的校花家庭获得了一笔不少的“安家费”给她们的家庭(也是卖女费了她们将陪伴皇帝终身)。她们当中最小年龄的是十岁乳臭未干但实在水嫩得太过可爱都是些萝莉、小狐狸精!所以照收不误!这些十一二岁的小女孩一共有十多人李亦奇是个人渣一来有恋童癖自玩过十二岁的糜环后就变得喜欢玩弄小女孩!二来早早养着她们收在宫中只要哄着宠着她们在宫里长大对他的依恋将是极深忠心度将是很高!而在这批校花中年龄最大的是二十岁的女大学生!

    算起来入围的校花五十六人和新招聘的宫女六百人实际后宫不过是一千一百人并不算多!但后来荆州和交州听闻江南选校花入宫也就分别在各地官学中精心选出最漂亮二十名和十名校花入宫(虽然没有王旨但他们不能不送这关系到影响朝政的问题)见她们都很漂亮李亦奇很高兴地收了下来这样元宫里有资格给李亦奇待寝的女人一共是8627=113人!在这里拿来服待的宫女是不陪同上床的她们将在宫里服务三到五年年被遣出宫中这类的宫女大概是一千二百名。也就是后宫总人数不过一千五百人。

    但相对来说算是少的了按历史如汉武帝的后宫人数最高时达到了18ooo人东汉的桓帝有五六千人晋武帝也达到了近万人隋炀帝有大概7ooo人唐代以后历朝后宫编制基本上走上正轨一般维持在3ooo人左右的规模。而且那些后宫理论上她们全是皇帝的女人!皇帝有权去“幸”她们的!相反元宫用来待寝的女人不过是区区一百一十三人。

    李亦奇认为哪有这么多时间去“幸”象汉武帝、桓帝、晋武帝这么多的女人?不如益其它男人让那些女人多生孩子当炮灰好为他打仗!而且这么多的女人在宫里她们的容貌质量也就十分可疑!当时中国有多少人啊?适龄的女人又是有多少啊?与其有数量没质量与其看了呕吐不如找少一点的贵精不贵多把各地学校的最美的校花全部采摘了也就够了!一想到群花灿烂偶在花中笑!这样的幸福日子李亦奇真是晕了头!

    这才象个当皇帝的样子!没有三宫六院是皇帝吗?再次bs那些自称不当种马不要三宫六院的伪君子!男女之事异性相吸根本克制不住!你是皇帝无人能制约你你会忍着光看靓女不动手?你会是圣人?晕得了吧!对于那些自称不当种马不要三宫六院的家伙们偶十分怀疑你的身体状态!又怀疑你的性取向!更怀疑你们的人品!

    公理:没有制衡的权力必定会导致**!要不就是收钱要不就是收女人你是皇帝天下是你的不必人家用钱来贿赂你所以收女人是必定的!那些口口声声说他当了皇帝会一夫一妻或者是不当种马的我们再再再次bs他!同意的请投我的票!

    八、封赏封爵;

    良将贤臣建立功劳宜封爵位以作奖赏。

    按汉制爵位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设王爵。这些公卿将相的待遇都是异常的丰厚。简单地形容一下就是“户封八县家给千兵”。每户的封地都有八个县那么大每家的亲兵卫队都有千人以上。

    当建国筹备衙门以沿用汉制进行封爵的计划呈到李亦奇即遭李亦奇批驳认为给群臣封地设置亲兵实际是削弱中央统治!为了使权力集中于中央所以亦奇不想封爵可以钱代之!他说道:“看看汉朝之乱不少就是因为有封地的大臣作乱而且他们封地过多使得中央政令不通税收减少!真要有事也不见得有封地的群臣有多少忠心度所以不给封地!”

    然而蔡邕不服再次上表认为以钱不足以酬谢功劳!大家当官还不是图的是日月东升挂印封侯!他与亦奇争持不下蔡琰就来调解她说:“老公有道理老豆也有道理大家各退一步吧!”(李亦奇言必称玉皇大帝是他老豆所以蔡琰也出嫁从夫跟着说!)

    亦奇想了想觉得确实是自己过于激进会引起那些深受封建社会封爵教育的官员的极度不满!于是作出让步同意封爵他弄了一晚第二天就得意洋洋地把章程拿去给蔡邕看。

    他的章程如下:封爵分为亲王爵(只封皇子)、郡王(用于封外番皇子也可封之)、公爵(有三级即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但统称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全分为三级最后封爵的预备级大臣可封为某某“大夫”例如孝廉大夫议政大夫武将可封为某某校尉例如“轻车校尉”百姓中立功者也有封爵即为“勋爵”。因此大元封爵自亲王至最下的预备级一共是十八级。

    再看待遇上面列明了各级所给的俸禄后再看看最重要的封地一看之下蔡邕差点晕倒!

    封爵的预备级如“大夫”“轻车校尉”“勋爵”无封地这点蔡邕倒没有什么意见问题是三等男封地一百亩二等男封二百亩以此类推一等公也不过得封地一千五百亩!郡王级有封地一千八百亩亲王的是二千亩!

    是亩!不是里也不是户!蔡邕狂晕这不是打叫花子么?

    更糟的是除亲王一级可以有“世袭罔替”之恩外(此恩不是肯定给的默认值是不给!)其它各级封爵每一代就降一级而且注意例如你老子是一等公传到你的时候不是袭封二等公而是变成了一等侯!

    如此的章程蔡邕当然不服!他身负所有官员的期望若是同意了这种封爵只怕给大家骂死!

    于是又争李亦奇道:“孤是用了‘封而不建’的原则!以分封而不赐土(意思意思赐一点)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作为长治久安的良策!”

    大元官场体制若无正式行文官员是有什么说什么绝不压制言路(当然有些也是不能说的任何社会都有禁忌的)所以蔡邕多次上奏折引经据典言祖宗之制不可废也!

    最后李亦奇不耐**裸地说道:“若是封地过多难道你们不怕皇帝怀疑你们有可能据地造反吗?孤这样做是为你们好如此君臣不相忌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他话说到这种程度蔡邕打了个寒战再也不敢争了!

    最终确定三等男封地一百亩二等男封二百亩一等男封三百亩到三等子爵是五百亩地即男爵升到子爵时多了二百亩以下类推即二等子为六百亩一等子为七百亩三等伯为九百亩三等侯为一千三百亩三等公为一千七百亩一等公为二千亩(给个双数)到了郡王为二千五百亩亲王为三千亩地。

    所得封地官府不得对农业所产征收任何费用也就是得主想把地怎么着就怎么着若有矿产可自行组织开不过要交税的了。(百姓租国家的地若有矿产并不得自行开只能退地另租原地交由国家处理国家一般以拍卖方式出租给私人开)

    另外军人还设立军功勋章之类的奖励。

    有代表最高荣耀的“帝国青龙勋章”分宝石黄金白银三级为龙抢珠的国徽只不过当中的珠镶的材料分别是宝石、黄金和白银只要在作战中有重大战功表现的军人不分兵种、军阶均有机会获得!其中领取帝国宝石青龙勋章者将同时获得“帝国英雄”的称号极尽荣宠!

    另外还有金星勋章、银星勋章和铜星勋章用来奖励一般战功!

    还有近战突击勋章也分金、银、铜三级用来奖励近战的步兵和骑兵他们的危险性最高所以要单独设奖!

    战伤章共分三种等级依存为紫心银质金质战伤章。紫心战伤章的颁对象为上述人员中有因公致伤一至两次者:若后续再受伤两次或因公受伤致栽肢或失明者获颁银质战伤章。若受伤五次或以上和因公殉职或致重度伤残者获颁金质战伤章。

    一般突击勋章此勋章有别于近战突击勋章是专为非步兵和骑兵战斗人员所设立。适用人员包含工兵攻城兵弓手弩手及其它直接参与前线战役之救护兵和相关后勤兵员。一般突击勋章颁的条件是针对无法取得步兵突击勋章的战斗人员只要直接或间接参与三个不同日期的步兵或骑兵协同突击作战行动就符合得勋资格。

    当李亦奇把电脑设计出来的各类勋章展示给五角大楼的人看时看得那帮家伙口水狂流!决定为这些小小的章子为大元帝国好好卖命!

    军功勋章是把战场中刀、枪、弓等主要武器造型融入勋章设计中很具有时代风格造型非常漂亮军官们都很喜欢!

    另外还设立了勋缎带表在军装上配上了代表功勋且方便配带的勋缎带表显示出这名军人军事生涯中每一阶段的所有成就。让军人为自己自豪更让大家知道他们所立下的丰功伟绩!

    以前还试制和颂了一些勋章但无论是造型和大气都远远比不上现在的正式的军功章毕竟现在是帝国了!

    九、官制;

    正式实行内阁六部的形式废除三公内阁分为辅二次辅另设有大学士虚衔分太和殿大学士、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和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和文渊阁、东阁大学士授予内阁辅和次辅以及六部尚书当以大学士身份管部时可称为“中堂”!

    内阁总搅全局再有吏、民、礼、兵、刑、工六部。每部设尚书总管本部政务。具体办事机构就是这是六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调动;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以及赋税、财政收支、银行、股市;礼部掌管祭祀、礼仪和对外交往还有教育;兵部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拔和兵籍、军械等;刑部掌管全国的刑律、断狱;工部掌管各种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每部有一尚书和二待朗。

    按李亦奇的旨意各地事务先由该管的各部给出意见再给内阁成员批阅给出意见再转给皇帝最后决定然后回内阁交各部处理如此一来六部尚书与内阁辅无直接的上下级关系也就是说辅并不是宰相辅之权重在于监督各部事务另外呈上的的各处奏章要经其批复呈上。

    另外亦奇明确指出:内阁辅和六部尚书每一任为五年最多能做二任总共十年执政。

    地方官制不变郡和刺史一级官员在某地也最多能做十年!刺史除了弹劾的权力还有任免和赏罚的权力相当于取代了州牧。

    十、辖区、军队;

    辖区为扬州、荆州和交州包括台湾岛和海南岛以及琉球群岛总共二千万人口;

    军队:

    扬州军:扬州骑兵十六万其中有一万女兵师;重步兵四万轻步兵六万弓兵、攻城兵共四万总共三十万6军!

    荆州军:骑兵十三万步兵其中有重步兵二万轻步兵十五万!总共二十九万6军!

    交州军:仅三万轻步兵!

    另外:山地步兵师、特种作战师、两栖作战师各六万共十八万!

    再有:水军为荆州水军六万(减少了二万)、扬州水军十万交州水军五万共二十一万;

    整个大元帝国有军队一百一十一万!以二千万人口供养成一百一十一万军队这压力也是非常沉重幸亏以转基因种子和基因牛解决掉了粮食问题还有大量女人也出来做工并且大量地使用了畜力、水力、风力在生产、运输中才解决掉了这个问题。

    规定了大元的军衔制分元帅、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下等兵。

    其中元帅为帝**队的最高军衔元军军规规定:元帅为军魂永不退役!在五角大楼为他们永远保留一间办公室!一旦晋升为帝国元帅者肩章不再是将官的金星而是四爪青龙!并得持特制的元帅节杖!极尽荣耀!而且皇帝声明:不论是谁只要有足够军功就能晋升元帅!这样的待遇使到元军上下都陷入了狂热之中!做梦也想当元帅!

    十一、制玺;

    天子共有六玺不同情况用不同的玺不可搞乱。分为:

    皇帝行玺:封命诸侯及三师、三公;皇帝信玺:征国内兵;皇帝之玺:赐诸侯及三师、三公;天子行玺:封命蕃国君;天子信玺:征番国兵;天子之玺:赐蕃国君;现大元帝国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废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尚在然为虚职增加了大学士的虚衔。

    十二、除此之外还有称呼上的改变、(例如皇帝在登基后要自称‘朕’)法律(把王国之法改为帝国之法制作《大元律》)准备行礼之处礼服……总之相当多不一一阐述了。

    十三、开国大典!

    (注:大元的兵力如此之多一来是按三国演义写的例如曹操赤壁之战时有83万实际史学家说不过是2o万本书以三国演义来写所以兵力较多。二来在以前农民产出低粮食支撑不起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另外就算粮食能支撑得起也不可能有这么多军饷因为商业经济不达现在在大元由于使用了基因种子造成粮食产出高商品经济也达税收也高那么也支撑起了巨大的军费和军饷。

    另外大元二十多年只打小仗不打大仗官吏也少所有的钱都在搞基本建设和投资企业了等到有了相当基础后到了现在地方建设已经不要这么多投入了多出来的钱也就大规模地投入了军队里。认真算起来以二千万人口养一百多万军队还是可行的!后面第四章再来和大家算算经济账了现在不谈了)

    明天第三十八节开国大典更新时间不定,很抱歉!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