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宝贝健康计划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七章 幼儿期的家庭教育(3)
    第七章 幼儿期的家庭教育(3)

    据观察,有些孩子由于偏爱某些玩具,对与这种玩具相关的知识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这个时候,父母可以从“专业”书中挑选一些书让孩子看,在看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做一些简单解释,帮助孩子理解。孩子在这种玩中学,能很快掌握一些父母原以为孩子根本学不了的知识,俨然成了一位小专家,让自叹不如。这些小专家不是“神童”,是教育的必然受益者。

    有些家长想,孩子反正也是瞎看,买书往往只注意趣味性,当孩子就书中内容提问时,也往往敷衍一句,糊弄过去。这看似小事,但却为孩子读书不求甚解埋下了伏笔。3岁是记忆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给孩子错误的知识,孩子可能先入为主,并一直作为正确的信息来掌握。

    一本好的儿童读物形式、内容应多样化。小故事、小提示、小技巧、儿歌、动手填图、手工制作……可以大大调动孩子读书的兴趣。

    聪明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书。相比电视,书虽然没有动作和声音,但可以反复阅读,同时还可以认识字。所有的宝宝都有强烈的求知欲,一本好书往往会让孩子爱不释手,看几遍仍不舍得放手。教孩子爱书,等于给了他们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明智的家长何乐而不为?

    过早教育会影响心理健康

    许多家长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很早就对孩子进行文化教育,总是怕孩子输在起点上。然而据有关研究,过早的文化知识教育,或错误的学习和教学方法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好的影响,也会影响进入小学后真正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因为在幼儿期,儿童的个性、情绪、情感、能力、人格等尚未形成,这时他并不能完全理解文化知识,反而会给他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儿童的情绪紧张、焦虑,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叛逆情绪、孤僻、遗尿等。因此,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要注意一是时间上不要过早,一般应在三四岁以后;二是内容上要照顾到儿童的兴趣,不要拔苗助长。

    打孩子当慎重

    孩子不听话,做错事,“打”是不少家长惯用的惩罚方式,家长认为孩子“肉多”,打打没事,无非是疼,可以让孩子“长记性”。殊不知,这是个危险的误解。

    据报道,因为孩子犯了错误,家长拉过来要打,结果孩子为了躲避挨打,拼命躲闪,结果拉伤了脊椎,造成脊髓神经损伤,导致双下肢瘫痪。这样的恶件不得不让家长反思,这样的教训太深刻了。

    此外,除了上述意想不到的事情,由于孩子的皮下组织比较柔软娇嫩,打可能会导致臀部血管破裂,出现皮下淤血,这些坏死的血液代谢物和受伤的肌肉分解出来的毒素,不仅影响微循环功能,还会加重肾脏的排泄和分泌功能,加重肾脏负担,导致肾功能异常,甚至可能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引起肾功能衰竭。

    此外,粗暴打骂非常容易使孩子紧张、恐惧,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批评孩子的艺术

    批评也是一门艺术,正如一些家长所说,说得太轻,孩子不认真,说得太重,担心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由此看来,父母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有个度。

    第一,积极引导。一些家长批评孩子,用的都是批评的语言,言语之间透漏出挖苦、讽刺的味道。如此责骂不休,真不知究竟要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是往邪路上推。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应该抓住问题的关键,简明指出错误原因,然后给予孩子一定的肯定,比如“你将来肯定会很有出息”、“肯定很争气”之类的话,以正确的引导指明出路。任何批评的根本目的不仅是抑制孩子的过错,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