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的谜团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降清史实(1)(2/2)
    有一次,吴襄率500名骑兵作为哨探,不料与后金大军相遇被围。在中原文化熏陶下长大的战士和常年在马背上作战的士兵相比,汉族战士的确吃了很大的亏。骑兵交战,即使拥有比对方多几倍的兵力,明军都没有胜利的把握,更何况是区区几百名明军身陷后金大阵呢?然而此时的吴三桂却显示出了超凡的勇气,当他得知父亲危在旦夕后,立即赶到舅舅祖大寿的阵帐,请他发兵援救父亲脱离险境。祖大寿认为那根本没有可能,只会徒增伤亡,遂拒绝说:“吾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动!万一失利,咎将安任?”三桂知不可强,大哭而去,并立即召集几十名家丁,如狂风般冲入重围,在找到父亲的队伍后大呼:“跟我来!”并带领500骑兵杀出重围、奔回宁远。这次战斗震惊全军。从此少年吴三桂“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英名辽境无人不知。

    少年英雄吴三桂深受父辈重臣的器重,辽东监军高其潜就收他为义子,父辈们无不认为这个孩子就是将来保家卫国的勇将。崇祯十二年(1639年)洪承畴荐举了年仅27岁的吴三桂担任东总兵。年轻的吴三桂治军甚严,在洪承畴所部诸镇中,以吴三桂系战斗力最强。但他并不因此满足,还专门训练了一支极为精锐的千人骑兵,共分20队,每队50人。以期对抗清军的骑兵,少年时的吴三桂孝勇双全,在军中的声望也日益提高。

    风云骤变后,固守在前线的英雄

    自努尔哈赤起兵反明,高迎祥、李自成举兵起义后,明朝的精兵良将已经在长期的战争中损失殆尽,最优秀的军事人才在崇祯皇帝的猜忌和文臣党争中也逐一凋零。然而吴三桂却是一个例外。崇祯四年(1631年),吴襄在皇太极于8月发动的大凌河之役中,因逃跑而导致全军溃败,遂被削职,但吴三桂仍然被朝廷留在军中供职。《明清史料》记载,崇祯十二年(1639年),吴三桂在27岁时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至此效力朝廷更甚于前。在次年五月与清兵在杏山的遭遇战中,吴三桂一得到报告,立即出动3000人马“长驱直过杏山”,“与贼血战”。最后他奏报战斗“大获全胜”。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