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找到了楼兰遗民最后的聚集地,但这个渔村后来也废弃了,楼兰遗民为什么要废弃它?他们又去了哪里?随着考察的不断深入,在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米兰,人们见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三位百岁以上的老人。据老人讲,当年他们居住的阿不旦渔村,是罗布泊西南岸、靠着米兰河的一个渔村。村民们经常乘着独木舟沿米兰河到罗布泊去打鱼。当时,阿不旦渔村的村民们过着自给自足、几乎与世隔绝的平静生活。他们依靠捕鱼和猎杀野鸭为生,并将多余的鱼鸭晒干贮存。最让老人难忘的是当时他们捕获最多、最爱吃的新疆大头鱼。他们说这种鱼较大,身体呈梭形略扁,胸部没有鳞,一般长约1米。鱼肉质丰腴可口,炖出来的汤白得像牛奶,肉像豆腐。据有关专家介绍,新疆大头鱼曾是生活在喀喇和淖、喀喇库勒以及阿不旦渔村等地的古罗布泊人的主要食物。
老人们记得他们小的时候,罗布泊湖水波连天,一望无际。经常能看到成群的鹅和鸭在碧湖里嬉戏觅食。每当春秋时,常有几百种候鸟在这里栖息。由于注入罗布泊的孔雀河和塔里木河改道,罗布泊湖逐渐干涸,阿不旦渔村捕鱼日渐艰难。他们18岁左右,一场罕见的瘟疫袭卷了整个村庄,全村100多户居民被迫全部迁往阿尔金山脚下的米兰、若羌、洛浦等地。这场瘟疫使这个“桃花源”似的阿不旦渔村,最终彻底荒废了。
楼兰遗民后代为了活命,率领妻子儿女,赶着牛羊,骑着骆驼逃离疫区。寻找沙漠中的绿洲,然后定居下来。但他们世代以捕鱼为生,不会种庄稼,所以在大漠上种粮生存,对他们来说十分困难。他们经过努力最终还是学会了这种生存本领,在这块荒漠上,他们像生命力极强的胡杨一般,历经风雨总算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在新的环境下存活下来的楼兰遗民,不但勤劳勇敢,而且淳朴善良,对客人非常热情,日子再艰难也要款待来客。他们会载歌载舞、篝火通明地一起狂欢。在严酷的沙漠中生活,他们从小就造就了高大强健的体魄和勇猛强悍的性格。
有关专家认为,散居各地的阿不旦渔村村民,是20世纪探险史的主人和证人,要考察西域的地理、风俗、环境,他们是最好的资料。期待从他们身上能发掘出更多关于楼兰关于西域的传奇故事。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