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羊干什么?”
“攒钱。”
于是,一个新的生命轮回又开始了。
这个故事读来令人忍俊不禁,然而,其实许多人的思考方式极像这个放羊娃,被困在自己的框子里,什么问题都在这方小天地里打转转,坐井观天,周而复始。
人,既然有这么一个可怕的框子,我们就应该把这个框子找出来,问问他姓什名谁,让他“阳光”一下,然后宣判它的死刑,把它摔得粉碎。专家考证的结论是,这个框子不是别的,正是头脑中的某些观念,即常识、定理、规矩、经验等兄弟几个,它们的家族也可用知识来称谓。知识越多;局限越多,框子越多。换句话说,框子便是知识的阴影。伽利略便是说明这个问题很好的例子。
在伽利略之前,很多天文学家在望远镜里都看到了月球黑暗的部分里有一些光点,这些光点逐渐变大变亮,最后跟其他光亮的部分合而为一。
学识渊博的天文家们便从“科学的角度”思考,寻找“科学而又合理”的答案。而青年伽利略与哪些专家们相比,头脑里装的东西太少,对天文学更是知知甚少,没有框框,思维自然像脱缰的野马。他想,这个现象多像早上的太阳照射在山上,太阳爬得越高,山谷的阴影缩得越小,最后整个山头都照射在阳光之下。因此,伽利略下结论说月球表面一定不是光滑的,是高高低低跟地球一样有山有谷的。
当然,伽利略说得一点不假。但是当时伽利略是被当作疯子看待的,他曾经到处流浪,躲避教廷的迫害。
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某一年,法国某报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如下一道题目:“如果法国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救哪一幅?”
于是,成千上万的人涌到卢浮宫去做实地调查,去一一核实每一幅画的价值。人们在众多价值连城的名画世界里,比较着,选择着……他们很难做出最后的抉择,因为许多艺术珍品都是绝品。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个回答中,一个从来没到过卢浮宫的人,以最佳答案获得试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在那种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也许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才能获救。
上述两例告诉我们的都是一个道理,即拓展思考的空间,必须将头脑中那些固有的知识忘掉,以一种陌生的,外行的,甚至是孩童式的眼光去审视,种种框框也许会退避三舍,思考才可能真正求得突破。
脑子塞满知识,到哪里去寻找思考的空间?
据说,一位大科学家收了个徒弟,他问这个徒弟:“早上做什么?”答日: “找资料。”
“中午干什么?”
“做实验。”
“下午干什么?”
“写实验报告。”
“晚上于什么?”
“做明天实验的准备。”
大科学家追问说:“那么,你用什么时间去思考?”
我们不少人不是天天在忙吗?我们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拿出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呢!古人讲:“一日三省吾身”,恐怕我们连“一省”也颇为难得了!
以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说知识越多越不好,有些时候我们要使孩子的头脑变成一片空白,一个真空世界,让思维神驰万里,去描绘最好最美的图画。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